港科院創院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批評,現時以中學文憑試「3322」的成績作為大學最低收生標準影響香港競爭力,須盡快檢討。人力資源是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元素,怎樣培育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是香港需要定期檢視的課題。
徐立之透露,當年大學要以文憑試「3322」(即4科主科︰中、英文科成績要達到「3」或以上,而數學和通識則要達「2」或以上)成績,作為取錄學生的最低要求。雖然這個標準可讓更多學生取得升讀大學的資格,但另一副作用是,學生會傾向只專注考好4科必修科,至於其他相關學科或更高的要求,在不是「大學入學要求」的考慮下,學生可能便會有所取捨。
徐立之的憂慮不無道理,高中課程和制度歷年有不少變化,而修讀科目就逐漸減少,從10科減至8科,以前中學會考需6科及格,才可稱為「中學畢業」,否則便只能達「中五程度」。09年的高中課程推行以來,科目似再減少了︰4科必修,或再加上1科成績達「2」,僅5科便可讀大學,徐立之遂建議對中學數學科分為3個不同程度,又或設立有別於大學入學要求的「中學畢業」資格,其實都值得考慮。
若減少高中科目只為減輕學生壓力而減科,甚至降低大學入學要求,便本末倒置,更犧牲了香港未來的競爭力。
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一名教授有一個「減壓政策」,容許那些感到過度壓力(feel unduly stressed)的學生自行選擇自己的成績級別,即是A至F任揀!教授解釋,這樣做是因為壓力造成的情緒反應,對學生會有深遠影響。因此,如學生對個別評核或整體課程的成績感到「過度受壓」,便可自行評分。即使在小組研討,如感到受壓,也可立刻離開而毋須作任何解釋,甚至終止進一步的小組學習或協作,而成績則改為根據學生個別學習的表現來評分。這與馬來西亞的高中學生要應付兩倍於港學生的考試,可謂兩走極端。
全世界青少年必會面對不同的壓力,而學業壓力正是主要來源。不過,人生各個階段又怎會沒有壓力?社會反而要讓壓力演化成推動年輕人改進、臻善的動力。凡事沒有適當的壓力,對任何人和事都不是好事,像那位教授「皆大歡喜」式的評級方法,雖不會對學生造成壓力,但就一定會對日後的社會構成壓力,因為其他競爭對手並不會像他一樣不思進取,競爭之道︰力爭上游,不進則退。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