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與收買

發佈時間: 2017/08/07

特區政府上周公布大部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名單。名單沒有驚喜,只反映特區政府對建制政黨的酬庸,及共產黨的疑似棋子進入決策班子,但接近泛民政治光譜的沒有一人入選。

近泛民人士沒有進入行政體制,可循「出賣」與「收買」兩個角度去分析。

我自己曾在政府任職,不抗拒擔任政府職務,但泛民人士至今仍拒絕加入行政體制,主要是政治定位問題,認為特區政府至今仍然不是民選政府,加入了就會變成同流合污,出賣民主運動。因此羅致光要加入行政體制,必須先退黨,不能以黨員身份入局。事實上,政治風險確實存在,例如英國的自由民主黨,幾年前與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卻影響了自己的政治定位,令該黨在近期的選舉中失去支持,成為無關重要的小黨。

另一質疑是來自泛民的左翼,認為加入行政體制,享受更高薪酬,其實就是「投誠」,因為加入了建制,也不會對社會改革有很大貢獻,只是自己的俸祿增加罷了。

另一方面,從「收買」的角度出發,特區政府邀請泛民人士加入管治團隊,有何好處呢?就算在曾蔭權年代,雖然有較多獨立或專業人士獲聘,但也沒有甚麼泛民代表。到了今屆政府,「收買」(或被指示要接收)的卻主要是建制政黨的黨員或其推薦的人士。即是說,特區政府認為,「收買」建制人士,比泛民人士還好。

在政府不願「收買」,泛民不願「出賣」的前提下,此消彼長,令這個所謂問責團隊更難有廣泛的代表。這實非香港之福也。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