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眼果

發佈時間: 2017/07/31

不時不食,現在除了是吃奄仔蟹的最佳時節,還可以開始吃到一年只結果一次的鳳眼果,雖然不是名貴的東西,但因結果期每年只有一個月左右,錯過了就要等下一年。

每年農曆七月前後長成的鳳眼果,外形非常獨特,看過一次便不會忘記,彎彎如月亮的紅色硬皮外殼,內藏着兩至三顆圓圓像栗子的果實,因為形狀如眼睛,所以得鳳眼果之名,其實它是梧桐科植物蘋婆樹的種子,主要是野生的,故老一輩大都習慣叫它做蘋婆。

中醫認為鳳眼果性質甘溫,溫和不燥熱,能夠溫胃,具健脾、止嘔、止瀉及疝氣等功效。

鳳眼果果肉質感和食味像栗子和番薯,綿密微甜,帶有獨特的香味,簡簡單單配雞肉和排骨,便可煮出美味的鳳眼果燜雞或燜排骨,還可以用來煲湯或當作番薯來煲糖水。老媽說,她小時候很少機會吃到栗子,反而每年都會吃到蘋婆,除了用來燜豬肉,外婆還會將鳳眼果煲飯,只要將鳳眼果放入米內,待米飯煲熟,鳳眼果也熟,拌勻便可以吃,這就是她的童年味道。

朋友說,嘉道理農場外的車路旁有很多蘋婆樹,可惜未有機會碰見有鳳眼果掉落在地上,否則一定撿起來帶回家。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唐嘉碧 愛生活、愛美食的港台節目主持
欄名: 真晴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