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湧現一班年輕導演,作品題材多元,風格各具特色,為香港電影注入新力量與期盼。這教人想起在70至80年代,由徐克、許鞍華等導演打造的香港電影新浪潮。許鞍華是其中少數到現在仍然努力不懈,在電影路上作多方面嘗試的導演,明明已經是觀眾心目中的著名大導演,但仍舊謙虛地說:「我如果還有戲拍,很想拍得比以前好。」
許鞍華(Ann)剛完成新作《明月幾時有》,是關於香港淪陷時期,民間英雄抗日的故事。「電影取材自兩個故事︰一個是關於最初淪陷的時候,香港各行各業人士,受到『東江游擊隊』的召喚,透過通傳信息,進行了一次龐大又複雜的行動。他們不知道彼此是誰,在大半個月的幾次行動、幾條路綫,把滯留在香港的文人連同家屬,合共800人救回內地。另一個是兩母女的故事,媽媽不識字,女兒是小學教師。後來,女兒加入了游擊隊,母親幫她報訊,卻被日軍殺死。我被這些人的作為所感動,以這電影紀念他們,因為他們的犧牲,才令我們這個城市有今日。」
北上30年拍戲經驗
《明月幾時有》的故事雖然跟香港有關,卻是在內地拍攝。其實,Ann早在1987年已開始跟內地合作拍攝《書劍恩仇錄》和《香香公主》,在不同時期,Ann經歷和見證了各種內地拍片經驗。「一開始拍《書劍恩仇錄》,那是最困難的時期,因為那是一部中、港合拍片。兩個地方的拍攝制度完全不同,有兩套薪酬標準:內地人薪酬很低,知道了香港人薪酬的分別,便罷工。兩地工作方式又不同:內地人不慣捱夜,到晚上就全都不見了,這又引起香港工作人員的不滿。」
後來,Ann在內地執導了《上海假期》和《半生緣》。「那時候有一位台灣製片人,把電影變成中、港、台三地的合拍片,但過程仍然很坎坷。《上海假期》是一個很小型的製作,主要是錢的問題。《玉觀音》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完全是內地老闆投資,只邀請我做導演,但始終他們的製作方式、工作關係,那種階級上的分別,我並不適應。到了拍攝《黃金時代》,內地電影人已經很成熟,在各方面都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Ann由1975年開始拍攝電視作品,1979年開始拍電影,42年來拍攝過不同風格和題材的作品,關注過不少本土或是異鄉人的故事。今天她的焦點反而不是在題材上。
「我覺得自己拍得未夠好。如果我還未放棄,還有戲拍,我想拍一至兩部在技巧上和藝術成就上,較為上乘的戲。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到,已經有好的演員,我需要好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好的編劇。我不忿氣現在自己的戲都是比較粗疏,以國際水準來說,只是普通,並非特別好。」
入行42年不斷求進
另一方面,Ann還有一個有趣的心願。「我不希望因為拍戲那麼久,年紀又大,而上了神枱。希望別人只當我是一個普通的導演,仍然在努力拍戲,不是因為我做了那麼久,又德高望重,就把我的戲跟從前作品比較,而不是跟別人的戲比較。因為對一個導演來說,很老仍然在拍戲,會希望別人把他們的戲,看作一些on going的電影來評論,我不希望成為一個放在博物館裏的導演。」
相互學習與幫助
對於香港電影圈的新力量,許鞍華一直有留意。「我很開心,他們都很有水準、有新意,又有自己的看法。香港新一輩導演真的成熟了,我希望他們留些機會給我拍戲啦!那就是一件大好事了!」其實,她不時會向一些相熟的年輕導演在創作上給予寶貴意見。Ann對此依舊不改其謙虛個性︰「我不敢說教過他們甚麼,在聊天中,反而是互相幫到大家。」這份彼此幫助,一起進步的態度,絕對值得學習呢!
場地︰Crazy Cookery Cooking Studio
撰文︰張靛瞳
攝影︰林良明
編輯:陳禮恒
設計:梁政敏
欄名: 人物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