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到,在零售銀行出售的股票掛鈎票據(ELN),大多是「看好後市」的,但話雖如此,微妙的是,妳要賺到所謂的「高息」,只要掛鈎的股票牛皮不動已經可以,根本不需要大升。準確來說,只要不跌穿行使價(或稱「接貨價」)便可以,而行使價大多比當時掛鈎股票的市價有幾個巴仙(%)到一成左右的折讓。
當然,如果掛鈎的股票大升,妳也可以賺到「高息」,但額外的升幅跟妳是沒有關係的。因此,從專業的角度看,只有在牛皮市時才值得買ELN。大牛市時,妳應該直接買股票,或者有槓桿效果的衍生工具!
不過,2007年時大市氣氛熾熱,甚至可以說是勝利沖昏了頭腦,只要是有錢賺的投資工具,很多投資者都是樂於參與的。我當時在銀行工作,見證了這段「歷史」。
贖回機制可先賺一筆
我記得,最早期的ELN是與一隻股票掛鈎的,後來慢慢演變到與一籃子股票掛鈎,年期則由最普遍的三個月,演變到一至兩年不等,但當中又設有「贖回機制」,大概每三個月call back一次,即是如果掛鈎股票升破了某個水位,發行商便提早贖回。如此一來,投資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先賺一筆,而套回的資金自然又可以再做另一次掛鈎!
大家可以想像到,當接貨價愈推愈高時,買ELN的投資者最終都會難逃一「接」的。我記得,在與一籃子股票掛鈎的ELN當中,最普遍的成分股是中移動(00941)、中交建(01800)、港交所(00388)及招商銀行(03968)等股票。
另外,如果是與單一股票掛鈎的ELN,則當時仍是「萬人迷」的滙豐(00005)也是很受歡迎的。試想想,在金融海嘯前,滙豐的股價曾經升至140元以上水平,如果說可以用九折的價錢買入,是不是很吸引呢?有誰會想到,今時今日的滙豐,股價仍然在100元以下呢!
至於那些與一籃子股票掛鈎的ELN,萬一要接貨時,投資者是要接當中表現最差的股票。當2008年金融海嘯後,股市大幅下挫,很多投資者就被迫要「高位」接中移動和中交建等股票。
被迫高位接貨
我記得,不少投資者是在17至18元之間接中交建,120至130元左右接中移動的。但當時,中交建是20元以上的股票,中移動則是接近160元的股票。如果說,妳可以用17至18元買入中交建;120至130元買中移動,不是很便宜嗎?
但股災之後,這些股票的股價都面目全非,近期中移動的股價只有85元左右,而中交建更不濟,現在仍然是八元以下,成毫不起眼的中型股。我知道,很多當年接了中交建和中移動的投資者,現在仍然繼續持有,希望終有日可以見到「家鄉」。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