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昨文提出「把社會變成醫院」的概念,是希望能善用社會資源及資訊科技,把較沒有逼切醫療需要的病人,從公立醫院傳統的診療系統中,轉移到社區或家中去照顧,以減輕公共醫療,亦即納稅人的壓力。
要成功達至目標,不但要公眾普遍有健康意識,政府醫療機構及部門,如醫管局和衞生署,同樣要有推廣公眾健康教育(治本)及支援社區護理(治標)的發展觀,不要只長期慣性「跟進」病人,視為必然。
成功的公共醫療制度是要做到「沒有病人」,這個理想其實是要把昂貴的醫療資源及其配套(「病床」)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而不是用以照顧一些患有長期慢性疾病的長者。當年沙士的「8A」病床不但成本高,其醫療資源也錯配了予一些由於種種原因長年不歸家的年長病人,而且更製造了一個「疾病淵藪」,成為另一個沙士之源。這類醫療加上社會的問題而導致公共醫療資源不得以有效發揮作用,就像公路上,慢駛的車輛佔住了快綫,龜速前行;又像以名貴轎車去運一桶水一樣浪費資源,必須正視。
不過,即使可以有效善用了資源,應付了「老人病」,甚至其他都市病,但只算是「治標」,而對人口老化持續帶來的醫療需要及它們對公共醫療系統所帶來的挑戰,若需要「治本」,還得從健康的生活習慣、運動、飲食等入手。
今時有保險公司以扣減保費做誘因,向投保人提倡健康生活習慣,透過一些可穿戴的電子裝置,以監察投保人的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做運動,如跑步、健身等。政府不妨效法這種做法,送市民一個類似裝置,並以減稅做誘因,進一步提倡做運動、強身健體的社會風氣。推而廣之,鼓勵之外,同時可考慮對不珍惜健康的市民徵稅,例如吸煙要抽重稅(例如每包煙售500元);吃東坡肉也要抽稅等,實行寓禁於徵,以鼓勵市民有良好的保健行為。至於具體措施如何落實,容後可再討論。
類似以上的新增稅款無疑是限制了市民某些個人自由,但既然一些已被確認為對身體健康有害的行為和食物,政府實應勸止,甚至完全禁絕。正如冰毒、大麻等濫藥、吸毒的禍害,不但要加強公眾教育,還要立法嚴禁,因所徵得的稅款,也遠不能抵償日後醫治如胸肺(包括二手煙)、心血管等疾病及大腸癌等公共醫療支出的社會成本。
當前公共醫療問題治標之法,是要把病人從公共醫療系統轉移到社區照顧上去,因公立醫院昂貴的資源只適用於治療緊急而必須住院的疾病;治本則是要讓健康意識進一步普及,令全民關注自己健康,保健、做運動,才可望減輕未來公共醫療,亦即未來納稅人的負擔。
(「全民皆醫」系列 四之二)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