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情緒低落 不一定患抑鬱

發佈時間: 2014/11/21

研究顯示,本港約有8%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當中女性比例較高。醫學界對此種情緒病,一直保持高度關注。這除了因為此症為患者的情緒、生活質素以至整體健康,帶來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外,臨床上亦有約10%至15%個案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醫護人員作緊密跟進。

在大眾心目中,抑鬱症與「長期不開心」幾乎畫上等號。但在精神科醫生的角度而言,抑鬱症的核心徵狀包括缺乏動力,以至各類身體徵狀如持續疲倦及渴睡等。而長期心情低落,只是徵狀之一,亦非抑鬱症患者獨有的問題。

在診斷時,醫生除了會仔細評估患者的情緒思路及心情外,有需要時,亦可能會透過身體檢查,排除有關病徵與一些生理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異常、肝病等有關。

若抑鬱症對患者的生活、工作以至社交等構成明顯影響,便應及早由醫生介入跟進。醫生會按患者的症狀種類、身體狀況等,安排合適的抗抑鬱藥。舉例,若患者持續欠缺生活動力,醫生可處方「去甲腎上腺素及多巴胺調節劑」(NDRI)類藥物,助他們調節此兩種失調的腦傳遞物質。這類藥物可在用藥後兩至三星期後逐漸起效,發揮抗抑鬱效果。

撰文: 丁錫全 精神科專科醫生
欄名: 專科專論——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