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療法治過度活躍童?

發佈時間: 2014/10/10

兒童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父母自然希望他們可及早透過適當治療,穩定病情,從而改善他們日常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專注力,減低各種過動徵狀。不時有患者家長在各大網上討論區就有關ADHD的治療方案作出熱烈討論,部分更聲稱一些「另類療法」,例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可以幫助子女「修心養性」,在學習上更專注等。

在醫生的角度而言,無論是ADHD或是其他兒童情緒病,及早接受正確診治,都是非常重要的。舉例,ADHD兒童個案若得不到適當的處理,患者可能常在日常生活中,因本身的徵狀而受到種種社交及學業上的挫折,甚至因標籤效應而令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落。

西方醫學講求「實證基礎」(Evidence based),在ADHD的正規療程上,藥物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現時,用於治療ADHD個案的一綫藥物類型,包括「中央神經刺激劑」等,當中又可分為長效與短效類型,均有大型醫學實證,肯定藥物對改善專注力不足或過動徵狀上的幫助。事實上,一些非藥物療法可能對穩定兒童情緒有一定幫助,但若兒童已確診患ADHD,建議家長不應以有關療法代替正規治療,否則可能令患者的病情受耽誤。

撰文: 傅子健 精神科專科醫生
欄名: 專科專論——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