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解決糧食問題

發佈時間: 2017/03/03

印度火車經常出現堆滿人的「盛況」,車廂外有無數人想迫上火車,有的一手握扶手、一腳踏樓梯,只有半邊身留在車廂,有的索性直接坐上車頂——印度人口稠密的程度,可見一斑。要養活這個超過12億人口的國家,糧食供給自然是首要面對的課題。

目前,印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於鄉郊工作,當中大部分以務農為生。但印度農業的效率長期低下,缺乏技術支援,令印度的農民長期生活於貧困之中。另外,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濫用水資源導致農地失去可持續性,長遠加劇貧農及糧食問題。

出生於印度東部沿海一個貧困邦份,長年經歷饑荒、旱災、洪水,米希拉自小就切身地感受到貧窮的慘況。但米希拉的父親沒有因為貧窮而自暴自棄,反而熱心助人,年幼的米希拉耳濡目染下,亦開始積極參與義務工作。米希拉對70年代印度面對的旱災和饑荒印象尤其深刻,在災難中看到百姓應對災難來臨的那種無助感。他深深感受到食物供應問題對百姓特別是貧苦大眾的影響,因此對農業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米希拉於大學攻讀政治學系,主攻政治體系與農業的關係。畢業後,他加入印度的國家農業及發展銀行(NABARD),與社區的互助組織和農民團體緊密合作。在NABARD工作23年,完成的項目無數,但他覺得仍未實踐到自己的抱負,反而意識到現有市場及政府框架的局限,希望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網絡,利用科技尋求突破。

(本欄逢周五刊登)

etnet社企廊:http://seg.etnet.com.hk/

撰文: 社企廊
欄名: 社企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