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走水貨 打擊辦法多

發佈時間: 2015/02/06

杜絕走水貨 打擊辦法多

水貨客、內地客影響着港人日常生活,而他們歲晚在港辦年貨更進一步激化中港矛盾,但若以上情況短期內禁之不絕,港人在尋求解決辦法的同時,不妨也改變一下自己心態,正面應對水貨客、內地自由行所帶來的問題。

水貨客滋擾民生的情況最近由北區蔓延至西北區(屯門、元朗、天水圍)一帶,逼爆邊境口岸巴士。一般水貨如此,即使推出「限奶令」打擊走私水貨奶粉,但相關法例自2013年推出至2014年,粉嶺裁判法院審理的數目多逾7,500宗,水貨客動輒偷運二、三十公斤奶粉,禁之不絕,情況十分嚴重。違法偷運水貨猖獗,更不消說其他未有設限的商品以及其他滋擾情況和衍生的社會問題。

港人暫時改變不了事實,不如先改變心態。一、水貨客的出現可視為香港旅遊業的副產品。中港融合,兩地旅客互動交流很自然,我們不可能只篩選「高增值」的「貴客」而把一般旅客摒諸門外,只要「豬肉」,不要「豬頭骨」。必須留意,這是一個促進旅遊業的「套餐」,港人不能輸打贏要。

二、「香港製造」品質有保證。多年來,香港對優質產品及服務的堅持今見成果,而且大受歡迎,港人也應從這角度,看內地人爭購港產或經港進口貨品的。店舖貨如輪轉,顧客絡繹不絕是很多生意人夢寐以求的銷情,也是個快樂的難題(happy problem),想辦法解決它,才是積極的態度。何況港人早年不也到日本、南韓,甚至內地購物、走水貨?為甚麼港人可以去其他地方,而其他人到港做相同事情就不可以?

我們當然知道水貨客、內地客購物走私的確造成不少社會成本,甚至可能要由個別社區為整個社會付出代價,大家不妨考慮一下以下安排,對某些生意人,它們更可能是個商機:

一、香港購物,內地提貨。鼓勵內地消費者網購、郵購,或在港訂購,其後才在內地提貨,以減少拖購物車、拖行李篋辦貨的滋擾;二、奶粉以外,也限其他貨品。在不干擾自由市場的原則下,購買個別民生物用商品都要設限,至於甚麼是「民生物用」的定義則可斟酌,食米必然是,但似沒有人大批買米走水貨。

三、通道增設可移動的欄柱,阻水貨工具進出。要即時禁絕水貨,可先從運輸水貨的難度入手,通道也要加派人手,以協助攜帶適量行李的旅客。四、盡快興建邊境購物城。位於落馬洲的邊境購物城似有眉目,相信這將有助於分流購物與觀光兩類旅客,而集中處理,無論稅務、人流的措施也更完善。

港產、港貨、港服務需求殷切,可讓本地經濟受惠,只視乎社會願意付出多少及幾大的代價,而改變心態,積極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那才是香港精神。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