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後巷事倍功半

發佈時間: 2015/03/09

優化後巷事倍功半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說,會以九龍東為試點,研究發展「聰明城市」的可行性。所謂的「聰明城市」就是利用數碼科技和物聯網等,達到城市管理和提升生活質素,當中包括三大範疇:低碳、綠色社區和易行。

為達至「易行」,「起動九龍東」將於觀塘區推行後巷優化計劃,分階段美化區內18組後巷,重鋪路面、為後巷重新命名,並在外牆畫上壁畫,以吸引更多遊人欣賞、利用後巷。是次計劃期望疏導大街人流,亦讓本地與外國藝術家發揮創意,推動藝術文化發展。今年底內有六組後巷完成活化,涉資100萬元。我們認為,要吸引更多人使用後巷,應該是改善後巷的環境衞生情況,若以藝術文化包裝,那只是噱頭,粉飾昇平意味重於實效。

一直以來,橫街窄巷予人的感覺都是衞生環境欠佳,甚至危機四伏,行人通常避之則吉。正常情況下,當區的上班一族會選擇最快捷路徑出入,他們有既定路綫,途中不會有閒情逸致,駐足欣賞壁畫或藝術設計,亦不會因為觀賞壁畫,繞道而行。

其實,要優化後巷,打造暢通無阻的公共空間,港府要做的應是嚴禁非法佔用後巷或堆積垃圾雜物,並全面整頓後巷衞生及治安情況,加設照明系統,配以天眼監察。今時刻意在優化計劃中,加入藝術文化意味,當作是推動創意文化產業,就顯得格格不入,自作小聰明。

推動藝術文化發展應循普及、提升及盛事化的方向走。以九龍東作試點,讓藝術家發揮創意,用意或好,卻難達普及化效果,受眾只有附近居民及上、下班途經人士。如將後巷打造成旅遊景點又如何?當吸引大量區外人、內地自由行遊客湧至,駐足觀賞壁畫及藝術品,人流增多,反阻流通,亦將衍生更多人車爭路問題。

要普及或推廣藝術文化,應考慮在人流更多、更稠密的地段展出作品,例如與港鐵、巴士公司合作,在不同車站,預留燈箱廣告位置,作為展示本地與外國藝術家作品平台,每季設不同主題,定期更換,才有助香港營造藝術文化的風氣。

剛過去的周末及周日,由伙炭工廈群組成的「伙炭藝術村」舉行了開放日,讓公眾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室,與他們交流分享,從而了解香港藝術及創作過程,令藝術創作更普及化,值得支持。

政府應提供更多資源,帶頭成立更多藝術村或創意中心,才是真正培育更多藝術界精英之道。藝術界亦應摒棄山頭文化和派別主義,多進行交流和分享,齊齊為本土藝術發展出一分力,做好香港。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