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議題廣泛,固體廢物污染(包括生活和工業的垃圾)因不如水或空氣的污染般直接影響市民生活,遂較不受社會重視,膠樽就是一例。政府如帶頭先做好膠樽回收,「源頭減廢,循環再造」才稍到位。
最近有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均未認識到膠樽要除去樽蓋,撕下招紙,將樽身、樽蓋及招紙放入回收箱才算有效回收。原來多年來,大部分港人都誤以為把膠樽丟進分類回收箱就已「環保」了,這種流於表面的「環保」動作其實並不徹底,須因應塑膠質料分類回收,環保才更有效。
此外,回收、循環再造等後續配套工序或工業同樣重要,否則,只在丟棄膠樽時分類,也只是「眼不見為乾淨」,並未真正有益於可持續發展。又似一些像舊電視、舊電腦等的電子垃圾,只長期堆放在新界的回收場,等待「輸外」或「回歸」堆填區,甚至乾脆被非法焚化。包括膠樽在內的固體廢物處理,是港府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
台灣民間宗教組織慈濟會在回收膠樽的經驗上,值得參考。該會成功推動街坊及退休人士,把膠樽回收的工序做得更細緻:以五萬個膠樽為一公噸廢膠,再造成「愛心毛氈」。愛心毛氈都是用回收的膠瓶製成的,約七萬名義工回收膠樽,分開樽蓋清潔後,再把膠樽壓成瓶磚,壓碎處理再製成環保聚酯粒,其後抽紗織布,而製氈用剩的布碎又會製成圍巾。透明膠樽會製成灰色的毛氈,而綠色膠樽則會造成淡綠色的衣服,產品都不會染色,因漂染會造成污染。當有哪個地方發生災難,慈濟便會送愛心毛氈予當地災民,如阿富汗戰爭、南亞海嘯等。太平日子,毛氈就會送給有需要的人。除了毛氈,慈濟的廠房內用以分隔區域的支柱,也用回收的木材和塑膠混合製成,減少砍伐樹木。
慈濟2009年在港啟動類似行動,據稱有義工在太古城收集膠樽,一星期就儲滿半輛大貨車。不同於香港,回收以外,台灣慈濟會有較完善的循環再造配套工業。如要真正正視問題,港府必須積極考慮支援或全面營運廢樽後續工序,即使那可能是個要補貼,甚至虧蝕的無底深潭。正如我們經常強調,固體廢物包括膠樽、膠袋的處理必須付出代價,只視乎那是由整體社會、政府,還是企業或個人付出而已。
撇開宗教信念及民間組織等元素,台灣慈濟會的經驗確值得港府借鑑。雖有激進環保人士徹底否定膠樽,但今時妥善處理膠樽廢料正是個問題,港府若可放下「經濟效益」這價值判斷的包袱,仿效慈濟,發揮帶頭作用,便能為社會帶來更多人文關懷的價值。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