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在港股進入大時代的背景下重播《大時代》這神劇,果然吸引不少觀眾捧場。《大時代》首播時,我剛出來社會做事,由於工作關係,我印象中沒完整看過該劇。1997年重播的時候,我又因工作關係沒看過,到了今次重播,我決意要追看了,因這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是股市的一個「夢魘」。幸好今時今日有Apps可幫手,令我不一定要凌晨時分守候在電視機旁。
這段日子,我跟姊妹們的話題,也離不開《大時代》的劇情。想不到我身邊不少姊妹原來也有追看,其中姊妹Clara就特別喜歡周慧敏的慳妹角色。
首播時恒指曾跌1200點
當然,《大時代》之所以成為經典神劇,最重要是它產生了所謂的「丁蟹效應」,也是我上文所說的「夢魘」。
事緣該劇於1992年10月首播時,恒指在劇集播出的1個月內急跌1,283點,跌幅高達兩成,由於該劇的主綫是講股市的,開始令人產生一些聯想。
此後,每當《大時代》重播或鄭少秋主演的劇集或節目播映時,港股持續出現跌幅。其後,外資券商里昂發表一份評論報告,將這現象「定性」為「丁蟹效應」(Adam Cheng Effect),自此之後,「丁蟹效應」的說法便不脛而走。
只要大家翻看報章或維基百科的資料,便可看到過去20年,每當有鄭少秋主演的劇集出街,無論是否跟股市有關,都有不同程度跌幅的資料。
但嚴格來說,這個所謂的「丁蟹效應」一點也不科學,一時是以首幾日的跌幅計,一時又以劇集播出一個月內的跌幅計,有時又只計幾日的跌幅。以一套劇集播放一至兩個月計,股市上落幾百點其實是等閒事呢!總之,我自己認為,一套電視劇集,又或者某一位演員主演的劇集,跟股市升跌根本沒直接關係。
過去某些日子,這種影響較為明顯,應該是股民的「自我實現」,因大家只要都有這種想法,而又一齊去沽貨的話,股市就肯定會跌。又有分析認為,《大時代》的播映,也許真的碰着香港社會正面對大時代的轉變,例如《大時代》首播的1992年,當時的港督衛奕信突然被撤換,傳聞因倫敦方面不滿他對北京的立場過分軟弱,後來,英國調派「末代港督」彭定康來接替衛奕信,往後一段日子的「中港爭拗」,年紀稍長的姊妹們應記憶猶新吧!
資金推動港股大時代
到了1997年3月《大時代》重播時(《大時代》曾於2006年在無綫電視旗下的收費頻道重播,但當時沒有引起很大回響,事實上,2006年時港股正醞釀一次大牛市,所謂的「丁蟹效應」在該次劇集播出時完全起不了作用),香港也正經歷回歸前的轉變。而18年後的今日,香港也面對另一次的大時代:那就是要決定港人能否在2017年史無前例地一人一票選特首!
但撇開政治不談,港股本身也確實進入了大時代,因為中港資金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政策推動下逐步融合。近期港股急升,主要是確認內地資金正式進入香港股市(過去內地資金來港買股都是非正式的),而外資對於內地的資本市場也趨之若騖,如內地A股能夠納入摩根士丹利資本市場指數(MSCI)系列中的新興市場指數,外資更需進一步增持內地的A股。
因此,這一次劇集《大時代》重播時的時代背景,似乎比過去兩次都要複雜,到目前為止,除首播當日恒指跌了558點外,其餘的日子,恒指都是升多跌少。
姊妹們,我直覺今次是「丁蟹效應」洗底的一次了,是耶非耶,5月底左右便可分曉(《大時代》還有30集未播)!最後,我要補充一點,丁蟹是因看淡港股,大手沽空恒指才輸到要跳樓的。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