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70年前(1945年),德軍向盟軍投降,意味着歷時六年(1939至1945年)的歐戰正式結束。可惜,70年來戰爭卻從未間斷,每個人的心理包袱一日不放下,心戰不斷,戰爭陰霾一日不散。
二戰歐洲戰事由納粹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開始至德戰敗結束,約有5,000萬人參戰,分別造成2,000萬人死,3,000萬人受傷,經濟損失慘重,是歐洲史上破壞性最大的戰爭。歐戰結束後,二戰也隨兩枚投落日本的原子彈而結束。
其實70年來,大大小小的戰爭並沒有結束,較大規模的有:印巴戰爭(01947)、中東戰爭(1948-1949)、韓戰(1950-1953)、越戰(1964-1975)、等,還未計美蘇兩大意識形態陣營對峙的冷戰、911恐襲等。
當代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指出,二戰後連串的戰爭與殺戮,例如從世界大戰到美蘇冷戰;從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到盧旺達大屠殺等,人類只像從一個水窪跳到另一個水窪,卻忽略了水窪之間還有「乾地」。他認為戰後,世界還有「乾地」,而大多數人看不到這個年代多麼「和平」。他引述了2000年代初,自殺、謀殺、饑荒及交通意外的死亡人數其實多於死於戰亂者,以此證明今時在人類大歷史上還算是「和平」,例如2000年有83萬名戰爭和暴力犯罪受害者,他們只佔全球5,600萬死亡人數的1.5%,而車禍死亡人數則有126萬(佔2.25%),自殺也81.5萬(佔1.45%)。
話雖如此,戰爭並非天災意外,傷亡大可避免,一個也嫌多。翻開人類歷史,大家不必深究靈長類動物是否本性好殺,但殺戮肯定是人類歷史的特色,而很多時殺戮都未必關乎生死存亡。
戰後德國人勇於面對歷史,並躬自反省,汲取過去教訓,才可再輕裝上路;反觀日本人多年來並沒有勇於承認錯誤,甘於揹着歷史包袱,遭千夫所指,活在罪咎陰影下。
最近日相安倍晉三只為日本在二戰所扮演的角色「深刻悔改」,並未直接、坦誠道歉,言詞閃爍,更未提及慰安婦等敏感問題。其實,戰爭罪行,普世道德價值已有判斷,日本不坦誠認錯,不但中、韓不會善罷,曾受害的東盟國家都會譴責。日本若錯估形勢,以為趁美策動「圍堵」中國,而釣魚台問題又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就可有恃無恐,死不道歉,終必要付出代價。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