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自主減操練文化

發佈時間: 2016/03/10

最近,多位學童選擇走上絕路,社會震驚,再次反思為何學童迷失、壓力「爆煲」、找不到出路。問題的成因固然複雜,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以及根深蒂固的應試操練文化,都令學生學習壓力不斷加重。小小年紀,日程就排得比成年人還滿,上學、彈琴、奧數、補習,以為填滿孩子的時間,孩子就可成龍成鳳。幼稚園、小學生上了一整天的課程,還要補習,真是歪曲了生活、歪曲了價值。

孩子何時「爆煲」,以至哪來的巨大勇氣去尋死?

早前,TSA被指為操練文化的「元兇」,必須取消。教育局任由TSA異化持續,無力阻止過度操練,責任難以推卸;不過,將剝奪兒童自由完全歸咎TSA、歸咎教育局,只是再借異化的TSA,進一步打擊教育局及政府。

操練文化如何形成,恐怕錯綜複雜,是華人文化、應試制度、分數價值、家長期望的綜合體。「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綫」往往就是孩子快樂童年的劊子手。但如何徹底踢走操練文化,恐怕沒有簡單一招半式的良方妙藥。

筆者忽發奇想,既然香港的考試制度及課程設計,包括文憑試(DSE)經常被人批評為加劇了操練文化;社會又常言,西方社會孩子好,活力夠,學習多快樂,家長又用腳去投票,所有國際課程的學校均大排長龍——社會是否就可以容許學校自由選擇,辦更多IB課程或銜接海外升學的其他課程,以達至減少孩子應試壓力的目標?

當然,據筆者了解,IB課程不容易掌握,亦不一定能減弱操練文化。但有時當社會已形成一種印象,指DSE是學生壓力的元兇時,我們的制度又是否可讓平民家長有更多自決的空間?

(本欄隔周四刊登)

撰文: 李慧琼 從專業走入政治 立法會中的「超級」議員
欄名: 「超級」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