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 增學習興趣

發佈時間: 2016/09/07

善用科技 增學習興趣

為加強對青少年的支援,港府成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而「生命熱綫」亦增設了「青少年生命專綫」。最近「專綫」接獲的學生求助電話增加,加上新學年正式開始,不禁令人擔心學生珍惜生命的意志。我們一直認為,適度的壓力是推動學生進步的原動力,與其要取消考試、功課,為學生的功課「減磅」,教育局不妨善用科技,為各級同學研發彈性更高的網上教材套及功課包。

9月學生重返校園,學童又再踏入壓力高峰期。學業壓力無疑是學生輕生的原因之一,但我們也屢次在本欄提到,「無壓學習」只會削弱青少年學生的競爭能力,沒有測考評核,也難以量度學習的成效;不做功課,也會令學生失去持續學習及應用的機會。其實,鼓勵學生有趣做功課會是方法之一,而取消公開考試、實行「零功課」等建議則沒有顧及客觀的實際要求,亦非學生之福。

今時上網已成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本港智能手機滲透率及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比率很高。玩手機遊戲會令學生沉迷於網絡虛擬世界,荒廢學業,但網上亦有各種各樣的豐富資訊,如果加以善用,它便可成為輔助學習的好工具。我們建議政府善用同學們「機不離手」的特點,研發網上教材套及功課包,並在全港中小學落實推行,讓他們以智能手機做功課,提升學習興趣。

網上功課及資源套的好處是可以作出即時回饋,並因應學生的程度設計下一份功課。舉例說,整個學年有30份功課,難易度分高、中、低。同學在完成首5份功課後,系統會因應學生得分而調整下一單元功課的難度,程度較高的可挑戰艱深題目,從而「升呢」;能力稍遜的同學則會獲派基礎練習,同學亦可自發「越級」挑戰。

以上網吸引學生做功課,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為沉悶功課注入趣味。此外,網上功課亦可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功課,從中得到滿足感,壓力自然得以消除。《經濟日報》集團校園版曾開發高中程度英文科網上教材,可因應學生作答成績而發放適合他們程度的練習,但開發網上學習資源的成本很高,一般學校、教師做不來,沒有政府資源配合、統籌,難以成事。

我們不贊成功課以多取勝,而是「應做則做」,考試、功課都是學習必須,不可單純因有壓力就被取締。

其實,只要從學生的興趣着手,將功課「重新包裝」,就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重拾學習的自信,學懂面對壓力。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