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網絡視頻說故事

發佈時間: 2016/07/08

見某些品牌的網絡視頻人氣高企,於是有不少廣告客戶紛紛把電視廣告片一稿兩投,放上網絡,期待有同樣的效果。但是,在網絡世代,無論媒體環境或接受廣告習慣方面,都與傳統電視大相逕庭,有不少值得留意的地方。

基本上,網絡視頻廣告在香港,除了蘋果動新聞外,基本上是YouTube和臉書瓜分天下。先說YouTube,最常見的一類廣告模式,就是在你正打算觀看某段視頻前,強迫你觀看最少五秒或更長的前導廣告視頻(pre-roll),至於觀眾會不會被吸引看下去,就決定在這幾秒間。我曾見過某大時尚品牌的視頻廣告,首五秒只見品牌的標誌在優美地漂浮,可以肯定絕大部分觀眾都未必有耐性繼續看下去,夠五秒便立即按skip。

此外,也要注意,YouTube視頻網計算瀏覽數字的標準,是以影片被收看超過30秒才算一次,是名副其實的TrueView。

近年臉書銳意與YouTube一較高下,動態消息上出現的視頻廣告亦愈來愈多,在這方面,臉書的社交性相對比YouTube強,除了兩者都需要靠吸引的標題、能在小屏幕上抓住眼球的截圖來吸引觀眾,前者優勝在於朋友圈間的留言評論或轉發,往往促成吸引觀眾點擊進去觀看的因素。但是在計算收視方面,臉書則較為取巧,首先,但凡在動態消息上的影片,都一律會自動播放;其次只要用戶在該頁面掠過超過三秒,就一律當作一次瀏覽計算。

網絡視頻廣告的說故事手法,普遍可分為娛樂及資訊兩大類,舊曲新詞的音樂錄像,與搞笑或感性的微電影同樣常見。

此外,也有品牌透過敘事或資訊式的紀錄片、專訪人物對談等等,與觀眾分享品牌的理念,由於播放時間的彈性較大,手法可說是層出不窮,但礙於篇幅有限,不能盡錄。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不少網絡視頻的觀眾都是在靜音的情況下收看(根據臉書提供的數字,平均有多達85%),所以,建議影片必須配上字幕。

此外,因為觀眾大部分時間都是用手機觀看,字幕的尺寸不宜太小,字幕的大小,不妨參考一下卡拉OK歌詞,又或者豬豬字幕組的日劇字幕。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