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全球化

發佈時間: 2016/03/07

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參選人梁天琦以「本土」旗幟取得66,524票,不禁使人另眼相看,認為「本土」的號召力正在日益增強。

「本土」現在已成為全球化的現象。「本土全球化」這個詞本身是矛盾修辭法(oxymoron),但這矛盾確實存在於現實中:全球都興起本土意識,歐洲國家為了維護本土,反對收容難民,英國更要舉行公投,決定是否仍留在歐盟。美國的情況更明顯,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反對外來移民(他要在墨西哥邊境築建城牆)、禁止伊斯蘭教徒入境,還要把製造業搬回國境內。

香港的本土,第一是反對水貨客、追求農業復耕、保護香港小店等,希望保障香港人的權利。此一訴求與全球的本土主義無異。而且,「本土」同時是對商貿全球化的一種反抗,是衝着商貿全球化而作的反應。

不過,香港「本土」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第二點,即反對中國的介入與干預,要香港與中國完全分隔開來,所以有「永續自治」及「香港立國」的論述。

香港回歸了接近20年,「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願景似乎愈來愈難達到,面對強大的中國進逼,希望以「分隔」來處理中國對香港的干預。我們面對的難題是,永續自治及獨立建國似乎比高度自治更難爭取。但本土的出現,卻令論述空間擴闊。在我成長的年代,接受中國是祖國,在此前提下,「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似乎是香港唯一的出路。在「本土」成長的新一代,只能摸索自己的出路了。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