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需要「通波仔」?

發佈時間: 2015/07/31

「通波仔」手術是現時治療冠心病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手術會把附有小球囊的導管經大腿或手動脈引入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擴張撑開血管,恢復血流,再植入支架以防再度收窄。

不過並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根據歐洲心臟醫學組織Society of Cardiology的最新指引,若病人已出現冠心病症狀,同時又檢測到已有血管因脂肪斑塊積聚而出現收窄或阻塞情況達五成,便應及早正視,接受通波仔手術。

三高(高血壓、血糖、血脂)、糖尿、腎病、肥胖和吸煙人士都是冠心病的高危一族,早期冠心病患者可先服用口服藥物,並改善不良的生活模式,如戒煙、減肥、控制飲食及做運動等控制病情,若冠心病症狀未有進一步改善,便應考慮接受通波仔治療。

不過,別以為通波仔後血管得以回復暢通,便一勞永逸。因為病人需要通波仔,代表身體其他血管也有可能出現相同情況,因此病人需要按醫生指示,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並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才能減低復發機會。

撰文: 梁國輝 心臟專科醫生
欄名: 醫心直說——心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