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是設計的主要元素,縱橫設計界逾三十年的設計師劉小康,經歷過本港跌宕起伏的黃金時代,生於香港並同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造就他多變的設計意念。劉小康拒絕讓中國文化淪為西方裝飾品,冀下一個三十年,向年輕人甚至全球推廣「茶」和「竹」的文化底蘊。
劉小康多年來游走平面、產品、工藝和公共藝術之間,作品無數。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即日起至今年五月三十日,展出其四百多件作品,以「身份」、「商業」、「文化」、「公共」、「椅子戲」等八個主題劃分,點出他設計背後的八大元素。
劉認為,三十年回顧展僅是「中期報告」,更揚言自己還很年輕,笑稱可再「多一個三十年」,正如香港仍有無限機遇,而內地則尚有大量資源未被開發,未能創造世界性產品。
拿手「椅子戲」 演活人際關係
劉小康的設計相當前衞時尚,卻也滲透幾分傳統味道。他的深厚中國文化底子,源於當代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啟蒙,擅於融合中西文化設計。
他最得心應手的系列之一「椅子戲」,把隨處可見的椅子,化身設計語言的載體。他筆下的椅子,由上世紀80至90年代探索身份,引伸到兩性關係,甚至溝通橋樑;他的作品《陰陽》,將一對椅子以榫口對接,赤裸裸模擬男女交歡情景,達天人合一境界。
從水樽設計 感悟另一層意義
不少人覺得設計藝術,總有點「離地」,但02年劉小康接手設計屈臣氏蒸餾水樽,是「接地氣」的商業範疇,更成為其事業的轉捩點。原來用完即棄的膠樽都可「玩design」,配合人體工學法則,變得更友善,讓他深切體會設計的另一層意義,「除了提升生活品質,更可提高對美學欣賞,達到文化傳承效果。」
下個三十年,劉決心藉設計將「茶」和「竹」的產品推廣全球,讓更多人認識中國文化。茶和竹淡樸清雅,是中國文化智慧結晶。劉指,茶是全球性飲料,中國茶款式多變,土壤不同、口味亦會不同,對人有益。
常言道「無竹令人俗」。劉研究竹的產品兩年,發現由民間到士大夫,運用竹作為素材和與竹有關傳統技藝,如紮作、竹棚更多不勝數,希望「茶」和「竹」文化得以傳承。
盼港人求同存異 兼容不同理念
八、九十年代,港人正探索經歷身份認同,亦觸發劉小康思考港人出路。他在為1985年為蔡錫昌和杜國威的《我係香港人》話劇設計海報,「過程中對香港感情愈加深厚。」
2002年,前特首董建華邀請他設一張有關「團結」的海報,椅子圍成完美的圓圈,象徵團結一致。但雨傘運動後,啟發他設計另一張海報:圖中椅子雖是圍成一圈,但高矮大小不盡相同。
他形容香港進入另一世代,「現在叫大家做同一件事不容易,需盡更大努力求同存異,兼容彼此不同理念。」
記者:蕭頴妍
欄名: 新聞頭條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