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應該是人生最愉快的時期,社會有部分兒童患焦慮症是不理想的現象,若連學前兒童竟也有焦慮症,父母、家長就要好好反思,幼兒焦慮之源,會否正是自己?
小童群益會最近收到的兒童焦慮症的求助個案,有三分一來自6歲以下的幼稚園學生,最年幼的只有3歲。這些年僅3歲至5歲多的小朋友有焦慮症的病徵?過分擔心,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甚至害怕做;過於緊張、肌肉繃緊、頭痛、肚痛等;另也可能會有負面情緒,包括情緒起伏,至誘發強迫症,不斷重複個別行為等。這些徵狀都會影響着幼童的人際關係、生活及學習。若你年幼的子女有以上情況,你就必須找出原因。
對6歲以下的幼童,家庭(父母)教育最為重要,影響也最大,這個階段的兒童最需要的是,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及對現實世界正確的認識,其中又以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較為重要。
那些求助個案中,有3歲的幼童,相信他/她是個剛進幼稚園的新生,即使8月開始上學,至今不足兩個月就患上焦慮症,肯定不單是同齡小朋友成長的適應問題,還有其他。與其他患焦慮症幼童的家長一樣,若你子女也有焦慮症的徵狀,你便應該好好想一想,怎樣為他們紓緩壓力,轉校,還是換父母?對,即是:換了自己!因為即使不斷轉校,換上不同的幼稚園,你可能仍會發現,子女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因為要求過高的未必單是那些「名幼稚園」,而是一心只想子女進入心儀小學的父母!
補習也會為幼童帶來壓力,甚至引發焦慮症。筆者認識一位中文讀寫不太好的小朋友,遂要補習中文,但那間補習社則採用重複抄寫那種刻板而機械的方法,那位小朋友雖然也乖乖受教,但就以左、右手交替抄寫,實行用行動抗議自己學習「超悶」。其實只要多安排他與其他只懂用中文溝通的小朋友一起遊玩,中文水平相信就可有進步。
此外,烹飪也有助兒童應對、把握時機(timing,包括時間管理)及規劃的能力。因為煮食時的突發情況、火候,甚至食材和調味料下鍋的優次先後,都要預先籌劃,用心安排,並把握時機,適切執行,才可完成。學懂按部就班,小朋友才會一生受益。
若年幼子女不幸患有焦慮症,最大責任不一定在幼稚園或學校,而是父母自己:你可為子女轉校,再無改善,就應換了自己—換一個要求沒有那麼高的自己;若想培養子女專注力,不要以為重複抄寫最有效,透過閱讀或講讀多姿多采的故事,你孩子會更加專注,而閱讀也是一般家長及老師最贊同父母培養下一代專注力的方法。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