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文化不能丟

發佈時間: 2016/12/09

生食文化不能丟

上期提到的《飲膳正要》雖出自蒙古太醫之手,一百年後,明朝第七位皇帝代宗仍奉之為養生指南,並親寫序文。現在流傳下來,本書最古老的版本就有景泰七年序。

雖然可以在網上找到電子版,但卻沒有注解,不易看懂。中文大學出版社有由江潤祥、胡秀英兩位教授編著的《飲膳正要新編》,注解詳備。胡教授是植物學權威,江教授精通中醫藥又對飲食深有研究,讀他的注解如看食經,極有趣味。

上文最後寫到「肝生」,即吃生羊肝。清朝後,中國生吃之風逐漸消失,好似只留下南方和一些邊疆地方仍有吃生肉的習慣,廣東有魚生,雲南很多民族也喜歡吃生豬肉。

告別了茹毛飲血之後,中國人仍鍾情吃生,稱之為膾,各種肉類細切加配料佐料拌食,及後獸肉生吃漸少,只留存魚生,唐宋時仍以鯉魚、鱸魚作膾,視為人間美味,蒙古人又帶回生吃牛羊肉之風氣。當年蒙古大軍千里奔馳,軍士即把生肉放在馬鞍下,馬汗和體溫令肉質鬆軟可口,隨處可飽餐,不必開灶。此乃江獻珠女士的夫婿陳天璣教授之考證,並謂蒙古大軍橫掃歐亞,馬鞍夾肉熟成法居功至偉。

生食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 日本發揚光大

中國人一直喜吃魚生,也一早知道吃魚生不得法可致病,東漢廣陵太守陳登便因吃魚生而染上寄生蟲腸胃病。據說曾由華佗治好,陳登其後繼續狂吃魚生,終告不治。可見吃魚生染上寄生蟲並非近年才有。淡水魚魚生的確高危,但直至今天,南番順一帶仍很多人吃鯇魚魚生,他們說每年打一針便不怕寄生蟲,姑妄聽之,不敢試。

日本吸收了魚生文化,發揚光大,以海魚為主,但在名古屋附近,海津市一帶,因有幾條大河,淡水魚甚多,保留了吃鯉魚魚生的習俗。上期插圖即為當地的鯉魚魚生,中國廚師也許應該去學習鯉魚魚生的竅門。

日本除了吃魚生,也生吃雞肉、雞肝,更愛吃牛肝生,只是幾年前因大規模中毒,導致有人命傷亡,才下牛肝生禁令,但肯定仍有人私下吃。蒙古皇帝吃羊肝生,也不用大驚小怪。

幾年前在北京,有朋友帶領到維人開的私房菜吃涮羊肉,前菜就是薄片生羊肉,甚鮮美,像意大利的薄片生牛肉。香港也有極佳的牛肉,山東的騸牯牛,肉質甜美,本來也可生食,但處理過程和工具如果不夠衞生便很易受細菌感染,只能用來打邊爐了。

期望有一天中菜重拾生食的文化,勿讓日人專美。日本人處理魚生和雞泡魚,真值得借鏡。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