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晚期診斷ALK肺癌或已「腦轉移」 第三代ALK抑制劑突破血腦屏障

發佈時間: 2025/11/03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張文龍醫生指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腦轉移發生率較高。

晚期診斷ALK肺癌或已「腦轉移」 第三代ALK抑制劑突破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為治療腦部腫瘤一大重要難題,因其會阻擋大部分藥物,導致無法真正進入腦部並達致藥到病除的效果。其中,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因其生物學特性,腦轉移發生率較高,對患者生活質素和預後構成嚴重。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醫學界已研發第三代ALK抑制劑,同時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以及預防及減緩腦轉移惡化的情況。

一名46歲外籍男士,在去年4月確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右上肺葉),沒有腦擴散,但累及右胸膜、肺門淋巴及縱隔淋巴,屬第四期肺癌。他在同年4月至6月服用第二代ALK抑制劑,在6月下旬開始第三代ALK抑制劑並於11月胸腔電腦掃描顯示,右上肺葉腫瘤、肺門淋巴及縱隔淋巴顯著縮小,磁力共振掃描顯示沒有腦擴散。直至今年2月,經正電子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掃描顯示,至今沒有明顯變化。除了血脂過高,沒有其他藥物副作用。

ALK肺癌好發年輕、非吸煙者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指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具有獨特特徵,這類患者通常較年輕(中位年齡約52歲,遠低於一般肺癌患者的64至70歲),多為從未吸煙或輕度吸煙者。此外,有研究顯示,79至89%的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第三或第四期),常伴隨腦、肝轉移或胸膜、心包積液的情況。

他解釋,由於ALK基因突變驅使腫瘤細胞快速生長並具高度侵襲性,使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至腦部。在早期治療中,第一代ALK抑制劑難以穿透血腦屏障,使腦部成為腫瘤的「庇護所」,即使其他部位腫瘤得到控制,腦轉移仍可能發生。

血腦屏障阻擋藥物進入腦部
張醫生指出,血腦屏障是由腦血管內的特殊細胞組成的一道保護牆,旨在保護腦部免受細菌、毒素等有害物質侵害。它像一個過濾器,僅允許氧氣、葡萄糖等特定物質進入腦部;因此,亦阻擋大多數藥物,增加治療腦部腫瘤的難度。他續指出,高達26至40%的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腦轉移,五年累積發生率約20%至30%,與晚期確診密切相關,死亡風險因此升高2.6至3.1倍。

除了增加死亡風險以外,腦轉移也導致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害,顯著影響其生活質素;有研究顯示,超過50%的患者表示難以工作、社交或自理。張醫生指出,腦轉移的症狀因腫瘤位置、數量、大小及是否引起腦水腫或顱內壓升高而異,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僅通過腦部影像檢查發現。當症狀出現時,可能有神經認知障礙,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或語言表達困難等問題。

第三代ALK抑制劑突破血腦屏障
現時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分別有第一、二、三代的ALK抑制劑。第一代ALK抑制劑取代化療,存活期延長至約兩年,但受血腦屏障限制,腦轉移發生率從30%升至60%。至於第二代ALK抑制劑則改善部分腦轉移情況,但復發率仍達20%至30%。近年,醫學界研發第三代ALK抑制劑,並於2021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作為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在一項五年隨訪研究顯示,第三代ALK抑制劑的無惡化存活期未達中位數,意味超過有一半患者在五年隨訪時,沒有出現惡化的情況。至於治療腦轉移方面,第三代ALK抑制劑將腦轉移風險降低94%。

張醫生呼籲,市民應關注肺癌風險,特別是非吸煙者及年輕群體,若出現任何不適,應向醫生查詢。此外,肺癌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考慮其成效、副作用及風險,並與主診醫生積極商討,以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