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心臟問題的治療方案不斷革新,針對心跳過慢的治療方案便是其中之一。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面世,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的治療選擇。這種微創的無痕植入技術不只大幅降低了手術風險,還縮短了恢復時間,讓眾多患者尤其是高齡人士可更快地重拾健康與活力。
心臟是人體的「引擎」,而竇房結則是心臟的「指揮中心」,通過發送電流信號來協調心臟的跳動。當竇房結功能出現障礙,心臟無法正常發送電流信號而令心跳變得過慢,可能會導致「病態竇房結綜合症」。
竇房結功能失調可危及生命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祉祺形容,竇房結就像一個藏於人體內的節拍器,負責產生有規律的電流,用作管理心臟跳動,從而把血液運送到全身。「而『病態竇房結綜合症』是竇房結功能出現問題,令心臟無法產生有規律的電流訊號管理心跳。」
據了解,「病態竇房結綜合症」較常見於高齡人士,患者往往會出現疲勞、氣喘甚至暈厥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素。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態竇房結綜合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疲勞、氣喘甚至暈厥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傳統治療方案風險較高令患者卻步
傳統上,醫學界會為「病態竇房結綜合症」患者植入有導線心臟起搏器,透過導線將電流傳遞到心臟,以維持正常的心跳節奏。這種方法需要在患者鎖骨下位置植入心臟起搏器,並將導線經靜脈血管引入心臟,手術傷口有數厘米,增加了手術的侵入性和風險。
此外,有導線心臟起搏器的導線可能會因長期使用而斷裂或老化,。這些潛在風險往往令患者對手術產生憂慮,擔心術後的恢復期會影響生活質素。
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成新突破
不過,隨着科技進步,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能為患者提供更安全、靈活的治療選擇。這種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體積僅有1.1cc,相當於一顆子彈大小,它採用微創技術通過腿部靜脈植入心臟,無需使用導線,大大降低了手術的侵入性及其他風險。
醫生在建議有關方案前亦會先為患者作詳細檢查,並解釋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運作,例如心臟起搏器會通過微弱的電流刺激心臟跳動,幫助恢復正常的節奏等。而患者普遍在接受手術後很快便能恢復正常生活,病情得以改善,生活質素顯著提升。
劉祉祺醫生透露,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經過臨床試驗,9成患者在3個月內未有出現相關併發症,手術成功率更高達98%。「這項技術對心臟治療來說是新的突破。」
「可取出性」設計配合患者需要
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不只體積小巧,電池壽命較長,可達15至20年,減少了頻繁更換心臟起搏器的次數。劉祉祺醫生更指出,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採用「可取出性」設計,即可透過較簡單的方法移除或更換舊的無導線心臟起搏器,能更好地配合病人手術後的情況,靈活性較高。
劉祉祺醫生補充,針對「病態竇房結綜合症」,患者可以安裝一粒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於心房去管理心跳節奏;假如患者出現其他心臟問題,例如心臟傳導系統阻滯,令心臟起搏器的訊號不能傳到心室,醫生可考慮把患者的心臟起搏器升級至雙腔型無導線心臟起搏器。「即醫生將另一顆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安裝在患者心室,當心室和心房都有起搏器時,它們便可進行有效的溝通。」
儘管新一代無導線心臟起搏器具備諸多優勢,惟劉祉祺醫生強調,每項手術均須視乎患者個別情況而定,患者應遵從醫生建議進行考慮。
創新醫療科技開啟新希望
雙腔型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面世,象徵着醫療科技的重大進步,讓更多患者能夠以更低風險接受治療,重拾健康與自信。對患者而言,心臟疾病不僅是身體上的挑戰,更可能帶來心理壓力,包括家人的擔憂和個人的情緒困擾。隨着科技持續發展,未來的心臟治療儀器預料會持續優化,為心臟病患者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如有任何疑問或需進一步了解,請諮詢您的主診醫生或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