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黎卓先教授——肝膽胰外科專科的先鋒與劍道人生

發佈時間: 2025/07/29

在香港醫學界,黎卓先教授以其「不服輸」的精神和對病人的關懷,深深影響了肝膽胰外科專科領域。從1978年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至今,他行醫逾40年,始終專注於醫療研究與培訓教學。作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澳門消化內鏡學會會長及澳門科大醫院副院長,黎教授不但在醫學領域默默奉獻,他亦十分熱愛日本劍道,並通過考核獲授「教士七段」,同時也考取了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院士,展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故事,是一段關於堅持、熱情與人性的溫暖篇章。

從畫筆到外科刀 選擇肝膽胰外科的初心

黎教授的醫學之路,始於對解決問題的執著。「我從來沒想過做其他科,外科能快速、直接地面對問題,可能是性格使然。」他笑言,外科醫生的圈子「物以類聚」,吸引了像他一樣果斷、敢於挑戰的人。談及為何專注肝膽胰外科,他回憶起在瑪麗醫院的經歷。那時,香港的醫學界正處於變革前夜,外科尚未細分亞專科,普通外科醫生往往「乜都要做」,而肝膽胰外科門檻極高,從簡單膽囊切除到複雜肝臟手術,挑戰與風險並存。「當時這個領域在全球未成熟,風險高,但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最初,黎教授因愛畫畫,嚮往整形外科的藝術性,但學系的需要與機緣巧合,讓他轉向肝膽胰外科。「一路做下去,發現這領域很有趣且能真正改變病人命運。」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到熱愛這門學科,他用行動證明選擇的正確。

{{hket:inline-image name="3984791_k-DSC_0153_1024.png"}}{{/hket:inline-image}}

美國UCLA的啟迪 ERCP研究影響深遠

1985年,黎教授獲派往美國UCLA進行臨床研究,這成為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當時大多數師兄去英國,我幸運被派到美國。」一年間發表了多篇重要的論文和數篇書刊章節,為學術工作奠定基礎。「美國醫生對委派出的任務,不接受任何藉口,只問成敗,這對我是一個警惕。」他將這種承擔與效率融入工作,推動香港肝膽胰外科發展。「那兩年建立了國際聯繫,讓我明白責任比任何藉口都重要。」

黎教授在學術上最重要的時刻,是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關於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應用的研究,奠定了其在急性膽管炎治療中的金標準地位,對全球醫學界產生深遠影響。「當時ERCP剛傳入香港,很多人不願做,我抓住了機會。」他在英國、荷蘭取得資格,潛心研究,當發現文獻漏洞後,一口氣完成整個內視鏡在急性膽管炎之應用系列的研究,最終以一篇前瞻性隨機對比研究論文一錘定音。他回憶,受邀海外演講、與偶像同台討論的時刻最難忘。「那種學術滿足感無與倫比。」

醫學技術革新的見證者

過去數十年,肝膽胰外科經歷不少變化。黎教授見證了從高風險手術到微創、機械人手術的進步。「手術安全度大大提升,肝功能評估更精準,肝移植為無法切除的病例帶來希望。」他指出,儘管技術日新月異,核心目標都是為病人提供最佳治療。近年,針對肝膽胰及不同癌症,電療、免疫治療等綜合療法興起,改變了傳統「一刀切」的治療模式。「現在會先考慮標靶或其他輔助方案,療效更佳。」黎教授說,這種演變反映了醫學的進步,也讓他對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談到機械人手術,他笑言與「打機」有點相似。「手術和電玩都需要快、狠、準,在限時內完成任務。」年輕時的電玩經驗讓他更得心應手。「這需要專注和手眼協調,與劍道精神相通。」

{{hket:inline-image name="3984791_k-Kendo6dan_1024.png"}}{{/hket:inline-image}}

劍道精神 守、破、離的人生哲學

除了熱心於醫學研究外,黎教授還熱愛日本劍道,並通過考核獲授「教士七段」,曾代表香港參加世界錦標賽。劍道對他而言,不只是運動和武術,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劍道講『守、破、離』——初學虛心接受,熟練後突破,最終自創風格。」他說,這與行醫態度不謀而合。「做醫生要有風範,面對手術枱上的突發事件,必須沈着冷靜,承擔責任。」

劍道修行者,不斷追求克服遇壓時內心的「驚、懼、疑、惑」四戒,這也深深影響了他在手術枱上的心理狀態。「手術如對決,面對壓力需要技術和自信,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挑戰。」他強調,一個優秀的外科醫生,除了技術,還需具備良好的心理質素和團隊合作精神。「手術成敗取決於瞬間判斷,你必須準備好承擔一切責任。」

{{hket:inline-image name="3984791_k-IMG_4092_1024.png"}}{{/hket:inline-image}}

攝影與武術 多元人生的光影與平衡

黎教授的興趣遠不止日本劍道,他還是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院士,攝影對他來說是一場「不服輸」的挑戰。「看到朋友拍出漂亮照片,我不甘心,於是認真學習。」他笑言,太太對攝影的熱情是他學習的動力。「每件事都需要時間和熱情,就像做醫生一樣。」他認為,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對某事的追求和堅持。「屢敗屢戰,這是我的人生態度。」此外,黎教授還學習太極拳,將其理念融入劍道,追求每個動作鬆緊緩速的控制。「這些興趣讓我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同學術研究需要跨學科的啟發。」

{{hket:inline-image name="3984791_k-7_1024.png"}}{{/hket:inline-image}}

教學與傳承 培育新一代醫學專才

作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黎教授希望為港澳及內地醫療培訓做多一點點。「1995年外科醫學院成立,香港外科水平變得更平均。」他說。2013年起,他擔任香港外科醫學院副院長(外務)至2021年,推動與內地的培訓交流,同時幫助澳門和內地年青醫生作專科培訓,使他們能與國際標準接軌。在杭州,他曾指導一批積極的學員,與他們亦師亦友。「雖然只有一位通過香港考核,但這計劃讓內地15間醫院了解香港的培訓模式,也是一種成功。」他說。

行醫40年,黎教授最大的滿足感來自病人康復。「看到病人恢復健康,甚至過世病人的家屬回來和我喝茶聊天,是最開心的時刻。」他說,醫患關係至關重要,雖然無法滿足所有人,但真誠的溝通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hket:inline-image name="3984791_k-Clapper_2017_09_23_CSHK_AnnualDinner_HR_JISF0744_1024.png"}}{{/hket:inline-image}}

青春就是不斷追求目標

談及未來,黎教授笑言︰「明白世事往往不盡如人意,只能按現實客觀條件,制定實際目標,不斷挑戰自我。」他最大的心願是挑戰劍道八段,同時更重視家庭與健康。「劍道老師說,人生要有目標才有青春。心態上的年輕,不應受年齡限制。」對有志成為外科醫生的年輕人,他寄語:「香港的肝膽胰外科多年來在幾輩同道努力下,迄今蜚聲國際,希望你們能接棒,將這個專科繼續發揚光大。拼搏心態是關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要堅持追求卓越。」

黎卓先教授用手術刀守護生命,用劍道磨礪心志,用鏡頭捕捉美好。他告訴大家,只要懷抱熱情、屢敗屢戰,就能在人生舞台上,活出屬於自己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