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產後調養丨中醫拆解惡露的謎思 1種顏色要小心

發佈時間: 2025/05/22

孕婦生產時大量出血,耗氣傷津,所謂「產後百節空虛」,不少人誤以為分娩後要立即進補,以補充失去的氣血,但中醫認為則需在惡露完全消退後才可談進補,到底惡露是什麼呢?

產婦分娩後,子宮會經陰道排出含有胎盤碎片的血性分泌物,這些分泌物被稱為惡露,是一種正常的產後現象,由鮮紅色,慢慢變為褐色,淡黃色,透明。在中醫角度,產後惡露,一般在產後二十天內便完全排盡,反映子宮收縮情況良好,沒有組織殘留在體內,子宮沒有瘀血停留,可生化氣血,身體開始慢慢恢復。如超過這段時間,仍然淋漓不斷者,為惡露不絕。

本病病機主要是沖任為病,氣血運行失常所致。病因有氣虛,血熱,血瘀等。如《胎產心法》:「產後惡露不止……由於產時傷其經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并而下,日久不止。」又云:「火動病熱,下血日久不止,此產後間有之實證。」

氣虛可因體質素弱,正氣不足,產時失血耗氣,正氣更顯虛損,或產後操勞過早,過度,脾氣下陷,沖任不能攝血所致。血熱可因產後過服辛辣煎炸之品;百節空虛,攝生不慎,感受風熱之邪;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或素體陰虛,產後失血,陰虛內熱;擾動沖任,迫血下行所致。血瘀可因產後胞脈空虛,寒邪乘虛入於胞宮,寒血相搏,瘀血內阻;胞衣排出不暢;或情志不暢,氣滯血瘀;令瘀阻胞宮,血不歸經,致惡露不淨。

惡露的量,色,質,臭氣之不同,反映其寒,熱,虛,實。如氣虛所致的惡露,多見色淡紅,量多,質稀,無臭氣,伴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白;血熱所致的惡露,多見色紅紫,質稠而臭,伴見頭痛,口乾,小便黃;血瘀所致的惡露多見色暗有塊,伴見小腹疼痛拒按。本病需及早注意處理,久則失血傷陰,或復加感染,引起其他問題。

產後排出惡露期間,需注意個人衛生,勤於清洗外陰位置,及勤換衛生巾。若惡露色暗,排出不暢,小腹疼痛拒按,伴見發熱,需馬上就診檢查。
產婦在醫生同意下,可多下床走動,促進子宮收縮,氣血之流暢,以利惡露排出。

{{hket:inline-image name="111.jpe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