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M到止痛藥愈食愈多? 恐是子宮內膜異位症作祟

發佈時間: 2025/04/23

不少女士每月都面臨經痛問題,輕則小腹脹痛,重則伴隨暈眩、嘔吐腹瀉,甚至渾身無力。儘管如此,為免影響工作進度,部分女士服用止痛藥後便繼續埋頭工作,假若痛楚持續,亦僅在幾小時後服用更多止痛藥便了事。婦產科專科王嬿茵醫生表示,止痛藥雖能紓緩痛楚,但仍需分清經痛屬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從而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經痛問題。若不停服用止痛藥,甚至愈服愈多,卻不去了解痛楚背後成因及接受治療,有機會令隱藏的婦科問題逐漸惡化。

經痛程度應與經血量對應
雖大眾一概指月經期間所出現的痛楚為經痛,但其實經痛可分為原發性經痛及繼發性經痛,而兩者定義略有不同。前者主要是因月經期間子宮肌肉收縮所致;後者則因婦科疾病所致,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等。「如屬於原發性經痛,其經痛程度一般與經血量對應,經量較多日子,例如第一或第二天,其痛楚會較明顯,及後痛楚會逐漸減退。相反若痛楚於月經前後仍持續出現,或過往並沒出現經痛而突然經痛的女士,應盡快進行婦科檢查了解成因。」王醫生表示。

忽視病情隨時牽連鄰近器官
正如上述提及,經痛有機會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所以當女士發現經痛異常求醫,婦科醫生一般先進行問診,詢問過往症狀及出現痛楚的位置,若症狀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符,便進行觸診及超聲波檢查以作進一步確認,並找出病灶位置。

王醫生亦提醒各女士:「雖子宮內膜異位症屬於慢性疾病,但此病亦會隨著時間惡化。如沒有及時治療,影響範圍有機會擴大及影響盤腔器官,甚至更可波及遠端器官,屆時若需進行手術,手術風險亦會因病灶涉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而增加。」

如非必要 手術非首選治療方案
除手術外,子宮內膜異位症亦能以藥物治療作第一線治療,透過處方荷爾蒙藥物,如口服黃體酮,抑制異位的子宮內膜生長以控制病情。至於手術治療,王醫生表示因手術主要切除異位組織及解除黏連,而每一次手術都有機會損害子宮、卵巢及附近的組織,建議盡量減少患者一生中因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需接受手術的次數,即使需進行手術亦應替患者選擇合適時間進行,以保存生育能力。所以若患者病情許可,或身體狀況不宜手術者,亦可先服用口服黃體酮藥物控制病情,同時希望透過藥物能令囊腫停止變大。惟較嚴重個案,如卵巢腫瘤大於5厘米、有嚴重症狀,或短期內希望懷孕且身體狀況許可的患者則建議進行手術。

症狀消失不等於根治
雖術後能將異位組織切除,但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屬慢性疾病,術後亦建議長期服用荷爾蒙藥物,才能控制病情及預防復發。服用藥物或會令經期和伴隨的經痛消失,惟不少女士看見症狀消失後誤以為「根治」,或計劃生育便自行停藥,王醫生分享有名30歲患者術後因計劃生育而自行停藥,可惜術後1年進行覆檢時發現復發,囊腫甚至比初次發現的時候更大,需再次進行手術將囊腫切除。因此王醫生千叮萬囑患者切勿自行停藥,並應在手術後持續使用口服黃體酮治療控制病情。若有生育計劃或其他原因,應先與醫生商討。

{{hket:inline-image name="dr.jpeg"}}{{/hket:inline-image}}

以上資訊由王嬿茵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