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玫瑰痤瘡「元兇」— 面部蠕型蟎蟲 針對性藥膏助減復發

發佈時間: 2025/04/03

經常面部泛紅、出現小紅丘疹或膿瘡,可能是患上玫瑰痤瘡。皮膚科專科醫生馬少鵬表示,玫瑰痤瘡可不停發作,影響患者外觀及身心狀況,近年有研究指該病與面部蠕型蟎蟲過多有關,現有多種治療方法,包括針對蠕型蟎蟲藥膏,有助減少病情復發。

玫瑰痤瘡多見30至50歲人士身上,估計約5%至10%人口患此病。患者通常是面部中央位置尤其鼻、雙頰、額頭及下巴受影響。症狀包括持續泛紅、或伴隨小紅丘疹或膿包、皮膚表面小血管會變得明顯,有時令人感灼熱或刺痛。部分玫瑰痤瘡患者會出現「酒糟鼻」,因為鼻子皮膚長期發炎致組織增生,造成凹凸不平的疤痕及炎症性結節,令鼻子變形。玫瑰痤瘡也可影響眼睛,導致眼紅、眼乾等症狀。馬醫生表示,患者由於皮膚長期發炎會變厚及粗糙,加上鼻子變形,不但影響外觀,還會增加焦慮和壓力。

玫瑰痤瘡可與專吃油脂的蠕型蟎蟲有關
醫學界估計玫瑰痤瘡成因或與遺傳、環境、免疫系統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曬太陽或太熱太焗,可刺激皮膚令炎症加重。接觸了花粉、灰塵等致敏原,可引發皮膚敏感及加重玫瑰痤瘡病情。其他因素包括吃辛辣食物、飲酒和喝熱飲,精神壓力大等。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玫瑰痤瘡與面部毛囊中蠕型蟎蟲的過量增生密切相關。研究指出,患者的蠕型蟎蟲數量比健康人群多出15至18倍。這些蠕型蟎蟲主要以面部的油脂和死皮為食,是皮膚常見的寄生蟲。然而,它們過量增生可以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發炎反應,進而引發玫瑰痤瘡的症狀。

新型藥膏可降低蠕型蟎蟲數量
臨床會根據患者症狀採取不同治療方法,例如面部泛紅患者可使用收縮血管藥物或考慮接受光學治療。針對丘疹型患者,傳統治療包括外用抗生素及藥物杜鵑花酸。現有新型抗蠕型蟎蟲藥膏,同時可抗炎及減少蠕型蟎蟲數量,有研究顯示患者使用3至4星期可見效果,此藥不含類固醇及副作用少,若持續用3至4個月的成效更好。病情嚴重人士則要服用抗生素或異維A酸等口服藥。

不少患者會嘗試不同藥物,例如類固醇藥膏、暗瘡藥膏無效才求醫。馬醫生強調,類固醇藥物會令玫瑰痤瘡病情轉差,建議有懷疑症狀應先求醫。

馬醫生建議患者外出時要做好防曬措施,例如採用防曬系數SPF30或以上的物理性防曬產品;如患者會因太熱而病發,宜避免打邊爐、燒烤。另建議使用無香料及無刺激性、適合敏感皮膚的護膚產品,避免使用去角質、含酸類成份的護膚品,減少刺激皮膚。平日宜少吃辛辣食物、避免吸煙,好好管理情緒,均有助預防玫瑰痤瘡病發。馬醫生又提醒,玫瑰痤瘡的治療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