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罕見病視神經脊髓炎反覆發作難逆轉 患者促引入新藥減低失明及癱瘓風險

發佈時間: 2025/03/19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簡稱「視神經脊髓炎」)屬可致命疾病,患者每次病發都帶來殘障,造成失明、癱瘓等後遺症。香港視神經脊髓炎協會有調查發現近6成患者曾經歷復發,促當局引入新藥預防復發。

視神經脊髓炎屬復發高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多為中年女性,病因不明,估計本港有400名患者。因免疫系統錯誤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每次復發,患者的視覺神經、腦脊髓神經等都會受損,逐漸失去視力及活動能力。

逾半患者曾復發 促設立專門診所集中治療
香港腦神經免疫學會副主席李志仁醫生稱,相關症狀包括視力下降、手腳麻木刺痛、頭暈及持續打嗝等,有懷疑應及早求醫。現可經磁力共振、抽血及脊髓液檢查作診斷,其中,抽血檢查AQP4抗體尤為重要,因目前有研究顯示,約80%的患者對此抗體呈陽性。

香港視神經脊髓炎協會用問卷調查47名有關患者,發現83%人擔心現有藥物無法控制復發,57%人曾復發,40%人有輕生念頭。幾乎所有人認為需引入新的防復發藥物及支持設立專門診所。該會主席陳寳婷指出,專門診所可集合熟悉該病的腦神經免疫科等專家提供診治,又呼籲當局盡快引入海外證明有效的防復發新藥。

現有兩款新型生物製劑減復發情況
現時NMOSD的治療可以分為急性治療和預防治療。急性治療是指患者剛剛病發或復發時針對發炎的治療,目的是要盡快制止發炎情況,減少神經受損。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高劑量類固醇、血漿置換和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

至於預防治療則緊隨急性治療之後,旨在防止復發、減少復發次數及輕減復發造成的傷害。主要的預防方法包括口服類固醇、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CD20單株抗體。另有兩款獲美國FDA認可的新型生物製劑,適用於AQP4抗體陽性患者,分別是「補體抑制劑」和「白介素IL-6抑制劑」。

其中補體抑制劑通過阻斷補體蛋白C5的活化來發揮作用,患者需每8週靜脈注射1次。試驗中患者用該藥後的復發風險降低98.6%。IL-6抑制劑是經結合並阻斷IL-6受體來抑制炎症反應,每4週皮下注射1次。IL-6與其他免疫抑制劑合用時,復發風險降低62%。若單獨使用IL-6抑制劑,可降低55%復發風險。兩種藥已在港獲批。

患者李先生(化名)早前因嘔吐求醫,惟服止嘔藥後無改善,後來轉介到腦神經科醫生確診視神經脊髓炎。他接受急性治療控制後,再用生物製劑作預防治療,至今無復發。

另外,罕見病照顧者的壓力也需要關注,Peggy現年約40歲,2011年首次病發,初時雙腳痺痛及無力,輾轉求醫下經腦神經科醫生確診一般脊髓炎。數年間多次病發致行動不便,需留家休養。她後來確診NMOSD,2017年下半身癱瘓。姊姊Connie指妹妹每次復發後身體都轉差,目前長期臥床,外出坐輪椅。左眼只餘下約1成視力,無法說話及吞嚥有困難,要靠鼻胃喉餵食及插尿喉。Connie指妹妹已用盡本港防復發藥物但仍無效,令全家人壓力很大,冀當局引入更多新藥救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