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近四成基層醫生以為BMI為肥胖唯一診斷指標 全球專家提出新指引重新定義肥胖症

發佈時間: 2025/03/12

全球有多達10億人患上肥胖症,如何改善及治療肥胖問題成關鍵。全球專家最近就肥胖症提出新定義,藉此呼籲大眾多關注肥胖帶來的影響及威脅。香港肥胖學會有調查發現,4成基層醫生仍沿用體重指標(BMI)來單一衡量有否肥胖症,建議基層醫生採用新標準,有助準確找出患者及提供適當治療方案。

本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香港肥胖學會組織了一連串活動,呼籲各界正視肥胖症,包括推動基層醫療醫生,積極診治肥胖症。該會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基層醫生對肥胖症的防治認識,發現有近9成人分別認同肥胖是一種疾病、某些人需要使用治療手段來減肥,以及會主動幫病人減肥。但近4成人仍以為BMI是唯一步診斷指標,顯示基層醫療界需正確的診斷標準,來評估求診者的肥胖狀況。

《刺針》重新定義臨床肥胖症

過往BMI(體重指標)是用作衡量是否有肥胖問題的重要指標。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委員會今年1月發表文章提出,將肥胖症分為「臨床前肥胖」(體內脂肪過多但未出現器官功能障礙)和「臨床肥胖症」(已出現器官功能障礙),並指出單靠BMI有否超標作肥胖診斷有不足處,提議要考慮個人的體脂比例和分佈、有否患上其他疾病或器官病變等多個因素,來判斷是否患有臨床肥胖症。 

肥胖問題不容輕視,香港肥胖學會創會會長兼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表示,過往有研究指出,肥胖症與至少與224種疾病相關,包括各種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睡眠窒息症、腎病及多種癌症等,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逾半港人體重不合格

衞生署最新人口健康調查的數據顯示,在2020至22年度,15至84歲人士中有22%人士超重,32.6%人士屬於肥胖,反映超過一半港人體重「不合格」,而中央肥胖普遍率更高達37.8%。上述比率均較對上幾年有所增加,顯示肥胖問題有上升走勢。

現年65歲顏女士,BMI達30,屬於肥胖人士,她過往曾重達約90公斤。大約於20 年前開始,因為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求醫,並受到關節痛、骨痛困擾,需接受藥物治療控制有關水平。她直言,日常行樓梯、做運動都會感到吃力,亦因痛症問題而不能做太多運動,引致造成惡性循環,阻礙日常生活。她認為坊間治療肥胖症的資訊不多,加上比較關注治療的安全性,故現時只靠節制飲食來控制體重,但實行上感到困難。

袁醫生強調,減重可為肥胖患者的健康帶來多方面好處,減重比例越高,對健康的改善越大。惟透過非手術及藥物治療方式減重有一定限制,包括會出現「代謝適應」及體重反彈的情況。

現有很多治療肥胖症的方法,包括口服藥物、注射藥物及減重手術,其中口服藥物須配合改善生活習慣,而注射藥物則可針對荷爾蒙受體,從而減少食慾,增加脂肪消耗,荷爾蒙受體注射藥物中,常見的包括GLP-1 受體促效劑及GIP/GLP-1雙受體促效劑。袁醫生舉例指,GIP/GLP-1雙受體促效劑可同時透過針對體內兩種與體重相關的荷爾蒙,進一步調節肥胖症人士控制食慾及幫助他們減重。不過,袁醫生亦提醒現有治療方案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