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流感高峰期|33歲男染流感發燒 為返工2日連啪8粒退燒藥慘罹急性腎衰竭

發佈時間: 2025/01/17

切勿過量服藥!近日,一名33歲男子不幸感染流感發燒,但為了不影響正常上班,他在兩日内連續吃8粒退燒藥,結果身體又出現異常不適,求醫發現其腎臟功能已嚴重受損,流感沒痊癒之餘又慘罹急性腎衰竭。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體適能教練教2個壺鈴動作 鍛煉大腿肌收緊腰臀腿

{{hket:ul-video id="11507"}}{{/hket:ul-video}}

據内地媒體報道,近日,湖北武漢一名33歲男子染上流感發燒。但為了不影響正常上班,他先在家服用退燒藥「布洛芬」(Ibuprofen),在一日内一連吃了4粒藥,但病情未見好轉。到了第二天,他再吃下2粒藥便勉強前往上班。

男子回到公司,雖然體溫稍有下降,但身體仍感覺很不舒服,於是他在下班後又吃下2粒退燒藥,成功將體溫降至37度。不過,男子這時卻出現異常不適,有腰痛、乏力、噁心等症狀。他前往醫院求診,結果竟被查出罹患急性腎衰竭。

醫生:布洛芬必須嚴格按醫囑服用

接診的武漢第三醫院醫生陳銘指出,患者在入院時,肌酐高達660μmol/L;而正常成年男性的肌酐值通常在53至106μmol/L之間。數值異常之高,代表患者的腎臟功能已嚴重受損。

醫生強調,布洛芬是大家常用的解熱鎮痛藥,但必須嚴格按醫囑服用。「每天最多服用一到兩次,一次一顆」。若自行加大劑量,不但無法有效緩解症狀,還會有極大風險增加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同場加映:兩大類止痛藥的區別及副作用

根據衞生署藥物辦公室資料顯示,常用於消炎止痛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分別是用於止痛退燒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後者常見藥物有「布洛芬」(Ibuprofen)、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及萘普生 (Naproxen)等。以下為兩者區別:

1. 撲熱息痛

主要適用於普通痛症,包括頭痛、肌肉痛、骨關節疼痛等,並具有退燒功效,但沒有消炎功效,藥效相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較弱。

撲熱息痛亦會較少引起胃部不適,而經由肝臟代謝,正常劑量下不會傷肝腎,但服用期間應避免飲酒,以免增加肝臟負擔,長期或過量服食則會損害肝臟。

現時成年人每天最多可攝取4,000mg的劑量,以每粒500mg計算,每天最多服食8粒。

2. 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具消炎、止痛的功效,亦能退燒,常被使用於受傷引起的肌肉發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症狀上。常用的藥物有布洛芬(Ibuprofen)、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 及萘普生 (Naproxen) 等。

副作用方面,有機會引致腸胃不適、出血,甚至胃潰瘍等。患者須經醫生處方才可服藥,而服藥時應於飯後或與「制酸劑」胃藥一同服用。

懷孕期或哺乳期之婦女及消化性潰瘍患者,忌服此類藥物。服藥後若發覺大便稀爛及呈黑色,或有嚴重頭痛、肚瀉、眼部浮腫,或皮膚出現紅疹等副作用,應立即找醫生檢查。

另外,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曾在訪問中表示,含「布洛芬」的藥物具退燒、止痛、消炎作用,屬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假如身體出現紅腫、痛、輕微發燒也可以服用布洛芬。此類藥物在外國較常用,在香港毋須由醫生處方,但須由藥劑師出售,市民可到具「Rx」標誌的藥房向註冊藥劑師查詢。若家中有6歲以下兒童,不建議家長自行購買成藥,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還要注意,對布洛芬有嚴重過敏反應者不宜服用。

另外,由於布洛芬會刺激胃壁,崔俊明提醒,有胃潰瘍病史或嚴重胃病人士,應注意別長期服用;短期服用時亦應飽肚服用,以保護胃部。對此,化學博士鄺士山(K Kwong)也曾分享個人經驗,「食過很多次,主要是高燒用,但每次都與胃葯一齊食」。而衞生署藥物辦公室亦建議,服含有布洛芬藥物時,應於飯後或與「制酸劑」胃藥一同服用。

同場加映:流感3大類型及預防

本港已踏入流感季節,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在電台節目表示,近日天氣轉冷,亦有不少市民外遊回港,預料流感的感染率會持續向上,可能要兩至三周才會回落,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吳健聰醫生指流感屬於流行性病毒感染,假如病人未曾注射流感疫苗,通常會發高燒、頭痛、嚴重骨骹痛、肌肉痛等病徵,相較傷風感冒,流感嚴重性,包括併發症、死亡率及傳染性,都遠比傷風病症更多。

  • {{hket:inline-image name="8_600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9_600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0_600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1_600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4_600_600_600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5_600_600_600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6_600_600_600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7_600_600_600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8_600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_600_600_600_1024.png"}}{{/hket:inline-image}}

另外,本港呼吸系統專科醫生吳健聰醫生曾接受訪問表示,無論感染流感病毒、抑或其他傷風病毒,例如腺病毒或絕大部分新冠病毒,皆經由唾沫傳播,並呼籲大家應跟足政府指引,做好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