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糖尿病患護心腎 也要防範「生蛇」

發佈時間: 2024/12/23

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務,是防範各類併發症的出現,除了耳熟能詳的「糖尿心」、「糖尿腎」、「糖尿眼」、「糖尿腳」,有專科醫生提醒,患者也要留意「生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建議日常生活做好預防措施,維持良好抵抗力,並在身體狀態理想的時候考慮接種疫苗,減低「生蛇」及其後遺症出現的機會。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余健集醫生指,只要曾經「出水痘」,就有機會「生蛇」。「水痘病毒潛伏於神經線,當抵抗力轉差,就有機會誘發『蛇』的出現,如紅疹、水泡、皮膚痕癢、神經痛等。由於血糖高影響抵抗力,加上糖尿病容易誘發各類併發症,故只要患有糖尿病,便已屬『生蛇』的高危一族,切勿掉以輕心。」

「生蛇」症狀易與糖尿病患的皮膚問題混淆
不過,因「生蛇」而誘發的皮膚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糖尿病自身的皮膚問題,余醫生表示,部份糖尿病患者本身同時患有濕疹,又有患者受病情影響,神經線感覺較差,有時或會出現痺痛感,與「生蛇」症狀頗為相似,容易令患者延遲求醫。「也有患者『警覺性很高』,因下胸位置感到痛楚,其時又未有任何皮膚症狀,擔心是心臟病所致而向心臟科專科醫生求醫,幾經檢查方發現原來是『生蛇』引發的神經痛。」

余醫生提醒,越早求醫,將更有利症狀的控制,以及減低後遺症出現的機會,用於治療「生蛇」的抗病毒藥物在症狀出現後首72小時內服食,將更有效降低病毒活躍性及併發症的出現。患者越遲接受治理,症狀的控制將越差,越容易誘發細菌感染,不但更易受症狀困擾,影響糖尿病病情控制,亦會增加併發症出現的機會。「若不幸影響面部的三叉神經線,更有機會影響眼睛及耳朵,可帶來嚴重後遺症。」

為降低「生蛇」對糖尿病患者帶來的威脅,余醫生鼓勵患者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妥善控制病情,以維持良好抵抗力,「充足休息、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減輕壓力是長遠有益身心的良好習慣,再配合醫生的指示好好用藥,穩定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已能有效減低『生蛇』的風險。」

兩個月內兩度生蛇 無奈推遲接種疫苗 建議及早計劃疫苗接種
除此以外,更理想的建議是在身體狀態良好時,應積極考慮接種疫苗保護自己。有患者不幸「生蛇」飽受症狀所困,好不容易捱過不適,卻在靜待兩個月後症狀減退後再接種疫苗的期間,再度「生蛇」。余醫生指,曾經「生蛇」的人士再「生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而疫苗接種則建議在症狀消減後,情況穩定時才適合接種,故市民如欲接種疫苗,應在身體健壯時好好計劃。

現時新一代「蛇針」獲研究證實能有效減低「生蛇」機會,以至「生蛇」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保護力有所提高,有興趣的患者不妨與主診醫生諮詢,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接種疫苗,保護自己。

{{hket:inline-image name="dr.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