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從每日使用100粒 Z-類安眠藥到重生的掙扎 - 長期失眠需及早對症下藥

發佈時間: 2024/10/31

對於74歲的李女士來說,失眠這個問題已經伴隨了她大半輩子。多年來,她的生活充滿了焦慮和不安,讓她難以入眠及保持睡眠狀態。為了麻醉自己,李女士選擇了酒精及安眠藥,卻最終將自己推向了更深的失眠困境,曾一度每日使用超過100粒的一種名為 Zolpidem 的Z-類安眠藥卻仍然無法安睡。幸好家人最終發現,陪同李女士求醫,透過睡眠衛生教育及非依賴性的助眠藥改善睡眠問題,李女士終於擺脫那種Z-類安眠藥的控制,重新主導自己的人生。

李女士曾經是個堅強獨立的女性。一切始於多年前,當年她的丈夫被診斷出肝臟疾病,醫生告知病情可能危及生命。這個消息讓她感到極度擔憂,尤其是當時她還要獨自照顧幾個年幼的孩子。為了緩解焦慮,李女士開始尋求醫生的幫助,服用一些鎮靜劑藥物,但效果並不好。她其後獨自帶著孩子們移民到了澳洲,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這些挑戰讓她感到孤獨和沮喪。「我移民過去,要照顧四個小孩,老公卻不在身邊,感到壓力很大。」李女士坦言。她開始依賴酒精,可以一天喝完一瓶XO白蘭地,每晚都要喝掉半瓶酒才能入睡。

每日服用100粒安眠藥依然未能入睡
隨著李女士開始意識到酗酒的危害,她決定戒除這個惡習。然而,戒酒後,嚴重失眠問題再次浮現。無奈之下,她選擇了再次服用Z-類安眠藥。不幸的是,這個選擇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讓她陷入了更深的泥潭。Z-類安眠藥很容易引發耐藥性,當李女士每晚都需要服用三粒後,她服用的藥量就快速增加,曾經一度每日服用超過100粒Z-類安眠藥,卻仍然無法正常睡眠。

李女士白天也無法正常生活。她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每況愈下,記憶力衰退,由於懷有強烈的心癮,她即使在白天也需要每兩小時至少服用兩粒以避免戒斷症狀,也因為走路不穩摔倒過好幾次導致頭皮出血。雖然她白天吃的食物不多,「夢遊」時暴食導致體重大幅上升40磅。「同住的大女兒經常會在翌日發現家中的食物不翼而飛,最後才發現是我吃掉了。」李女士回憶道。

非依賴性的有效治療方法
終於,在家人的陪同下,醫生為李女士制定了新的治療方案,包括睡眠衛生教育、增強壓力管理技巧並採用新一代助眠藥和加深睡眠藥。「醫生告訴我,現時用的藥物不會讓我上癮,而且還會幫助我逐步減少對Z-類安眠藥的依賴。」李女士說道,「經過約1年的治療,現在已經毋需再服用過往的Z-類安眠藥入睡,渴望用藥的心癮也逐漸消退,已可以由自己控制什麼時候才用藥。」的確,最近李女士又可以旅行、煮醬油雞、行街購物。

李女士的經歷並非個別例子。許多香港人嘗試通過各種方法自行處理失眠,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誠教授指出,對於嚴重或長期失眠的患者,可能需要藥物治療。但他強調,在選擇助眠藥物時,必須優先考慮可以相對安全地長期使用的非依賴性藥物。

專家指傳統安眠藥副作用多
李誠教授還警告,依賴性安眠藥的風險極高。「失眠患者最終可能會一天服用多達10至100片的Z類型安眠藥。即使總劑量沒有這麼高,也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白天疲勞和懶惰、夜間暴食導致不明原因的肥胖、亂發短訊、不知不覺外出、跌倒甚至跌斷骨、夢遊和癲癇抽搐等併發症。」

非藥物治療同具重要性 缺一不可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香港健康情緒中心的一級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郭碧珊補充,使用安眠藥容易產生依賴,是因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可以出現依賴。生理方面,當身體已對安眠藥形成依賴,戒藥時失眠的情況可能會比從未服用過安眠藥時更糟,這情況稱為失眠反彈 (rebound insomnia)。心理方面,當失眠者認為自己需要有安眠藥方能入睡,在沒有服藥的晚上便感到很不安和焦慮,就可能對安眠藥已產生依賴。

如果已服用了安眠藥一段長時間,郭碧珊建議應與醫生商量,慢慢減藥,以減少因戒藥或減藥所引致的不適。

認知行為方面,可考慮以下列方法配合,以增加成功減藥或戒藥的機會︰

1)  改善壓力或情緒管理︰由於失眠往往跟感到壓力太大,或情緒太焦慮或低落有關,因此如果能有效管理壓力或情緒,對失眠的情況也會有幫助。

2)  以平常心面對睡眠情況︰很多人都「驚失眠而失眠」。由於我們要放鬆才能入睡,因此愈緊張 (包括緊張能否入睡或睡得好) 就愈容易出現失眠的問題。

3)  為日常生活加添色彩︰有些人由於生活上的不如意或覺得生活太苦悶,會想透過服用安眠藥去睡覺來逃避。若生活較為充實或有趣,亦可能有助減藥。

4)  進行鬆弛練習,如腹式呼吸 (abdominal breathing) 和肌肉鬆弛法 (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如果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鬆弛練習上,心中的雜念便會較少,可能會較易入睡。

李女士的經歷告訴我們,長期失眠並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它可能源於生活壓力、腦生理功能失調和遺傳等因素。正在長期依賴安眠藥的人士需要積極尋求綜合藥物治療和專業幫助調整生活方式,才能重新找回高質量的睡眠,擁抱美好的人生。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g"}}{{/hket:inline-image}}

在家人的陪伴下,李女士(中)的情況愈來愈好,現時體重減輕了 10 多磅,重新主導自己的人生。

{{hket:inline-image name="02.jpg"}}{{/hket:inline-image}}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誠教授

{{hket:inline-image name="03.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精神科學系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
一級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郭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