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前患上大病,實在是晴天霹靂。新加坡一名28歲女子在籌備婚禮期間,摸到頸部有腫塊,並在婚後10天確診末期淋巴癌,幸經過半年化療後奇蹟康復。
同場加映:
管家王︱本地保母要考牌? 可以上門教埋書? 拆解3大類保母+專業資格
據新加坡《新明日報》報道,當地28歲女子葉育均受訪時透露,去年她正密鑼緊鼓地準備婚禮事宜,未料在舉行婚禮6、7天前,她有一次洗澡時發現頸上有一塊明顯的腫塊,她隨即前去求醫,「我當時心中一緊,之後趕緊去看醫生,在輾轉找了專科醫生後,醫生告訴我,有95%的可能性是癌症」。
葉女終在去年9月確診患上何杰金氏淋巴瘤,該是一種會影響淋巴系統的癌症。她憶述當她得悉噩耗時感到晴天霹靂,想為何是她遇上這種事。然而,葉女最後跟丈夫決定暫時不接受活體組織檢查(biopsy),希望先把即將舉行的婚禮辦好,
「我們在婚禮當天沒表現出任何異樣,不想讓賓客擔心,只想享受當下,因為婚禮只有一次。」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353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45.png"}}{{/hket:inline-image}}
婚後10天確診末期癌症
婚禮舉行10天後,葉女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末期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霍奇金淋巴瘤是當地較常見的癌症,常見於15至30歲、以及50歲以上人士。葉女形容治療過程十分痛苦,「護士無數次把針頭插進我的血管,無法自己行走,洗澡的感覺也令我很難受」。
不過,她當時一心想為身邊的人做很多事,因此抱持「不能倒下」的信念。她在丈夫和家人陪伴下,堅強捱過逾半年的化療,奇蹟地在今年3月痊癒。她將抗癌過程製作成影片分享至社交平台,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勵他人,「希望我的經歷,能鼓勵、支持更多正在經歷相同事情的人」。
淋巴癌:被稱為「沉默的癌症」
據香港防癌會及智友站資料顯示,淋巴瘤是淋巴系統的癌病,當人體內的淋巴細胞發生惡性病變時,它們便會在淋巴腺內不斷增生形成腫瘤。淋巴瘤主要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當中以本港第8號癌症殺手非霍奇金淋巴瘤較為常見,且可從身體任何部位發病,較無跡可尋,並可歸納為慢性、惡性和高度惡性淋巴癌三大類。其中惡性淋巴癌和高度惡性淋巴癌患者的病情發展相當迅速,如果得不到適當治療,患者有機會在數月間失去寶貴的生命。
病徵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淋巴癌的病徵通常都不太明顯,而且十分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其中最常見的6大病徵如下: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
- {{hket:inline-image name="1_600.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_600.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_600.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_600.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_600.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_600.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_600.png"}}{{/hket:inline-image}}
若癌細胞經已擴散至骨髓並且損害造血系統時,患者更會出現貧血、瘀腫及感染等現象。可是,這些徵狀亦有機會與其他疾病的徵狀相似,未必與淋巴癌有關。所以當發現以上種種徵狀持續出現時,患者應當及早求醫診治。
醫學界至今仍未完全了解淋巴癌的成因,但近年研究報告顯示,以下一些風險因素會增加患淋巴癌的機會:
- 遺傳基因病變
- 病毒感染(如感染愛滋病病毒)
- 輻射
- 化學藥物
- 體內免疫系統失常(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愛滋病及接受器官移植後接受免疫抑制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曾接受訪問表示,淋巴瘤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近來有不少案例更是歸納在20至30歲族群之中,年齡層非常低。雖然年輕患者較容易治癒,但化療長遠可能會對心肺造成損害;反觀65歲以上長者,年紀、身體狀態,以至劑量標準難以掌握,根治機率也相對較低。
要預防淋巴瘤發生,應保持規律生活、不熬夜、不抽煙喝酒、適量運動、均衡飲食。當出現身體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趁早治療。
撰文:蘇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