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產後復原|新手媽媽易產後抑鬱不容忽視 中醫教5大方法產後復原

發佈時間: 2024/09/10

對於新手母親來說,修身復原、照顧嬰兒、打理家務、與各親戚打交道是綜合大考驗。萬一家庭不和睦,又不能順利應對新挑戰,身心俱疲,加上經濟負擔、人際關係等問題,可導致產後情緒低落,甚至產後鬱病。產後復原是讓新手母親能更堅韌,走更遠的路,新手母親絕不能輕視。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女士年過30難生育? 醫生拆解雪卵迷思+8招養卵

{{hket:ul-video id="11133"}}{{/hket:ul-video}}

1.盡早餵哺母乳,首六個月應為全母乳

餵哺母乳對產婦及嬰兒的好處更勝奶粉。首六個月大的嬰兒,全母乳已滿足嬰兒所需的營養及能量,並能強化體質。對母親而言,授乳有助產婦收縮子宮,加快排出惡露,減少產後出血、乳癌和卵巢癌及糖尿病的風險。母親餵哺增加與嬰兒肌膚之親,更易調節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2.產後氣血減少,大補不是必需

長輩的傳統觀念多認為產婦虛弱,需進食大量補品,誠然非也。現代物質豐富,營養充足,與上世紀及古時的生活環境差異甚廣。是否需要不斷進食補品,如鹿茸、花膠、人參、海品等,應仔細考慮產婦的需要。

孕前體質較好,運動充足,甚少生病,生產過程順利的產婦復原能力較強,休息充足而不服補品也可迅速恢復。相反,一向容易生病,產後勞累無人幫忙則較需要調理。但請謹記體質有偏實偏虛之分,部分產婦可能有實熱、外感、痰濕時則不能單純用補品,應向中醫師查詢。

3.惡露三部曲,坐月不忌淋浴

產後或小產後首3至4天,惡露帶血或胎糞,顏色鮮紅或夾有少量血塊,伴血腥味,類似經血。產後第4至7天,惡露血量減少,顏色漸變粉紅色及夾有漿液性質的分泌物,無味。產後7至21日,惡露進一步減少,顏色變白,無味,如白帶。若顏色異常如綠色或深黃色、惡臭、發燒、下腹痛,或血性惡露持續10天以上,應及時求醫。未有哺乳的產婦,產後四至六週月經復來。持續哺乳母親,會押後數月才重迎月經。

坐月習俗以抹身不洗頭為傳統,只因舊時水源不潔,儲存熱水沐浴需時,室温調控困難,容易受寒及感染。現代水源潔淨,淋浴後用風筒及時吹乾頭髮,更可使用浴室寶控温,避免著涼,不需死守舊規。唯產後應避免弄濕或刺激傷口,若弄濕則以乾淨或無菌敷料抹乾,勤換衛生巾,保持清潔衛生及乾爽。

4.保持二便通暢,逐漸增加運動

休息對產婦固然重要,但勿忘盆底運動(如Kegel exercise)有助強化盆底肌肉,減少尿滲,適量運動有助腸道蠕動。中醫注重勞逸結合,即是既不可過度操勞,也不可長期臥床休息。出院後由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量力而為。理想的運動、健康飲食及適量休息是修身,復原的最快途徑。

便秘及尿滲是產後常見難題,產婦不應畏懼疼痛而強忍二便。飲食不能缺少蔬果,避免過早依賴瀉藥。若產婦乏力排便、大便過乾、腹脹滿而大便量少,可向中醫師求診。

5.關注情緒變化

產婦的身心健康不應被忽視,情緒低落或煩躁直接影響嬰兒的成長,產後抑鬱的後果可以影響整個家庭。丈夫及其他家人應盡量幫忙,同時應尊重新手母親的抉擇,例如主動提出協助打理家務、清洗奶瓶及嬰兒衣物、更換尿片等,減輕新手母親的壓力。同時家人應關心產婦的心理狀態,及早識別產後抑鬱。產後情緒低落數天內可自行緩解,若產後六週後,仍出現抑鬱常見病徵持續超過兩週,如失去食慾、失眠、焦躁、持續情緒低落或失去動力等,應及早求助。

產後復原並非新手母親的個人賽,家人合作,爭取時間及資源,加快產婦恢復,應對日後各種挑戰。如生活調適後仍遇身體不適,如惡露不絕、汗多、缺乳、鬱悶、脫髮、失眠等產後問題可向中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士求助。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撰文: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南區)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