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心臟衰竭五年內死亡率近5成,高於部分癌症

發佈時間: 2024/08/08

本港有接近1.2%人口患心臟衰竭,一般以六十歲以上長者較為普遍,但近年亦出現年輕化趨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杰指,心臟衰竭即是心臟功能受損,不能正常地泵血,未能為身體所有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和養分。約半數心臟衰竭患者於確診後五年內死亡,生存機率比部分癌症更低,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心臟衰竭成因衆多,染新冠流感亦可致病

心臟衰竭的成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冠心病,而慢性高血壓、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先天結構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遺傳性心肌病、心肌炎(如新冠或流感引致的心肌炎)等,都有可能引致心臟衰竭。陳醫生解釋:「即使較年輕健康的人士,如感染了新冠肺炎或流感,一旦病毒感染心臟,都有機會併發心肌炎和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有何症狀?

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分為一至四級,初期的心臟衰竭可說毫無徵兆,當病情開始惡化,患者即使只是進行輕量運動,甚至洗澡時都會氣喘。當去到第四級時,就連坐著都會出現氣喘,或感到胸悶、心悸、頭暈等,嚴重甚至會暈厥或猝死。

心臟衰竭如何診斷?

陳醫生指,醫生可透過心臟超聲波測量患者的左心室射血指數(評估心跳時每次有多少血液從左心室中泵出的指數),以評估患者的心功能。「正常的射血指數一般在60%以上,數字下降便代表心功能變差,併發症風險亦會增加。如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心功能下降的心臟衰竭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比部分癌症還要低,情況其實十分嚴峻。」陳醫生說。

要診斷心臟衰竭,除了照靜態心電圖及心臟超聲波外,亦可能要配合做動態心電圖, 心臟電腦掃描、心臟磁力共振,必要時甚至須要進行微創心管導檢查或心肌活檢,以明確病因及治療方案。

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的「五大支柱」

陳醫生指,現時治療心臟衰竭有「五大支柱」藥物,分別是Beta受體阻滯劑、ACE抑制劑/ARB血管緊張素II型受體拮抗劑、SGLT-2抑制劑、醛固酮受體阻斷劑以及ARNI - 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這些藥物可改善心功能,減少心臟衰竭的死亡風險。

陳醫生解釋,SGLT-2抑制劑是一種新型糖尿病藥物,但非糖尿病的心臟衰竭患者都適用,而且不會顯著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大量研究顯示,心臟衰竭患者服用這種藥物可大大減輕心臟衰竭的風險,改善心功能、減低死亡率,同時有助保護腎功能。

至於較嚴重的心臟衰竭患者,陳醫生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植入心臟除顫器(ICD)或心臟再同步治療裝置(CRT-D)。陳醫生解釋,當心跳過慢時,心臟再同步治療裝置可起搏心臟,當心室跳動過速或心室顫動時則可電擊心臟,恢復正常心律,並可同時起搏左右心室,增強患者心臟電機同步協調,改善心功能,並減少心臟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陳杰醫生提醒,治療心臟衰竭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在作出任何治療決定前應該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Dr_Chan.jpeg"}}{{/hket:inline-image}}

心臟科專科醫生 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