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Sick問識答︱50歲男乙型肝炎帶菌無病徵 突嘔血揭肝硬化併發症失救亡

發佈時間: 2024/07/19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世華接受訪問,拆解乙型肝炎的成因及影響。醫生更分享病例,警告乙型肝炎慢性帶菌者可以毫無病徵,到發作時很大機會已經病入膏肓、危及生命,呼籲大眾要定期做檢查。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提子最好連皮食? 營養師拆解提子營養價值 3類人不宜多吃

{{hket:ul-video id="10935"}}{{/hket:ul-video}}

每100港人有5至6個乙肝帶菌者

張世華醫生指出,乙型肝炎是一種由病毒導致的傳播性肝炎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血液或體液。比較常見的是母嬰傳染,即是一個有帶菌的媽媽在生小朋友的過程中,病毒可能經體液傳播給嬰兒。其他成因還包括例如性交、有機會接觸血液的行為例如紋身、刀片等,若衛生處理不乾淨,都有機會傳播乙型肝炎。

而乙型肝炎患者或帶菌者,在香港的比率偏高。有數據反映,香港曾經可能接近有8至10%或者更多的市民,都是乙型肝炎的帶菌者或患者。直至1980年代末,香港普遍的嬰兒出生時都接種免疫球蛋白針,減少了嬰兒感染的機會。從近年較新數據顯示,香港普遍市民帶菌者比率跌至大約5%左右,即100個人内大概有5至6個市民可能是乙肝帶菌者。

乙型肝炎病徵

乙型肝炎通常可以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在急性感染中,患者通常會有所謂的急性肝炎症狀,例如覺得胃脹、胃痛,上腹不適和反胃。部分會出現黃疸,即小便、眼白這些地方會泛黃。另外還可能會胃口轉差、食欲不振,甚至嘔吐等問題。

而一些慢性的帶菌者,平時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但經過長時間帶菌,患者肝臟可能會受損,繼而可能會有肝硬化的症狀,甚至乎出現肝衰竭、肝腹水或者肚皮血管膨脹、水腫等,亦有嚴重個案可以導致肝癌。

50歲男乙肝帶菌無病徵 突嘔血揭嚴重併發症失救亡

張醫生分享曾遇過的病例,指出乙型肝炎還會引發嚴重併發症,情況並不罕見,就是由肝硬化導致的食道血管曲張。他表示,曾有一名年紀只有50多歲的乙肝帶菌患者,向來活動自如,無任何不適病徵。直至有一晚,患者輕微地嘔了一點血之後求醫,當時他還可以自己走入病房,但到病房之後,患者再突然不停嘔血,「嘔到整個病床邊、整地都是血」。而患者最後經急救仍沒辦法治療,到第二日失救過身。

醫生解釋,該名病人近一兩年沒有特別去檢查肝炎的情況,但其實他的肝已經慢慢變成肝硬化,導致食道血管曲張,到病房時再嚴重食道出血,令病情急劇惡化:

肝硬化之後,肝臟血液循環回流會變得困難,導致在食道的血管會膨脹,造成血管曲張的情況。這些血管曲張甚至會爆出來造成内出血,血流速度可以非常快,頗為危險。

患肝癌風險超常人100倍 籲定期檢查

張醫生表示,在還沒有藥物治療的年代,乙型肝炎病人平均每100個,有四分之一即20至30個人,終身有嚴重肝病風險,包括嚴重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尤其是肝癌風險要比常人超出100倍。

對此,醫生再舉例個案,指有一位乙肝病人,一直服藥病情穩定,但近3、4年都沒有進行定期的超聲波檢查,沒有監查到肝有無出現新的陰影腫瘤。結果到他近期再檢查時,對比3、4年前照出來正常的結果,發現肝已經有一個6cm大的腫瘤,確診肝癌:

這顯示肝癌的生長速度其實是可以很快;亦顯示乙肝病人做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醫生强烈建議,乙型肝炎病人需要定期做一些包括血液或超聲波檢查,及時觀察肝臟情況,「例如有無肝炎的發作、新的腫瘤出現」。這些檢查因應病人情況會有不同建議,但平均每半年至1年,都值得去做一些檢查。

{{hket:inline-image name="DSC035441.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