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兒童健康|小兒容易泄瀉便秘 中醫教2招小兒推拿 改善消化促進腸道蠕動

發佈時間: 2024/07/17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要負責消化食物和傳輸營養物質,以充養四肢百骸,而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若餵哺不當,或感受外邪,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出現各種消化問題,以腹瀉和便秘最常見。若情況長時間得不到改善,會阻礙寶寶的營養吸收和發育。以下將集中介紹脾虛型泄瀉和胃腸積熱型便秘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驅蚊劑濃度過高易致皮膚炎 醫生拆解3大有效成分避免副作用【附挑選貼士】

{{hket:ul-video id="10931"}}{{/hket:ul-video}}

泄瀉(脾虛瀉)

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護失當,或久病不愈,會導致脾胃虛弱,胃虛則腐熟失職,脾弱則運化失司,清濁不分,表現為大便稀溏,時輕時重,觀察小兒的外表,則可見其面色萎黃、神疲、形體消瘦等。

治療以健脾祛濕為主,常用方劑為參苓白術散,藥物包括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白扁豆、薏仁、砂仁、桔梗和甘草。調護上,應注意食物衛生,進食前應清潔雙手,避免讓小兒進食生冷、油膩之品,而平時可在正餐中增加適量山藥、熟薏仁、蓮子和白扁豆等,以健脾祛濕,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

便秘(胃腸積熱)

胃腸積熱型便秘主要和飲食習慣不良有關。若小兒有挑食或偏食的不良習慣,如嗜食煎炸和零食,蔬果量和水分攝取不足,會導致胃腸積熱,「無水舟停」,症狀為大便數天1行,排便困難,甚至因糞質過於乾硬而導致肛門出血;除此之外,小兒亦可見口乾口臭、胃腹部脹痛不適、食欲減退和煩躁不安等症狀。

治療此證型的主要原則為消食導滯,潤腸通便,兼以清熱,常用藥有山楂、萊菔子、神曲、枳實、厚樸、火麻仁和玄參等。護理上,應確保小兒攝取足夠的水份和纖維,平時可餵蔬菜泥、水果泥等,減少餵食餅乾、薯片、巧克力等易上火的食物;便秘情況嚴重時,可增加流質或半流質的食物比例。此外,家長亦應讓小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和適當地增加他們的活動量,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為兒科常用的其中一種外治法,以手法輕柔、小兒易於接受為特點,家長掌握基本的手法後,便可在家中操作,注意推拿的力度宜輕,事前亦可在穴位上塗上嬰兒潤滑油或爽身粉,以避免皮膚的不適感。以下為上述兩個病症的常用小兒推拿手法。

脾虛瀉

  • 補脾經:用拇指從小兒拇指尖,沿著拇指橈側緣,順推至拇指指關節。每天共200至300次。
  • 逆時針摩腹:以小兒肚臍為中心,用手掌面在其腹部體表逆時針打圈按摩約2至3分鐘,每天1至2次。

胃腸積熱型便秘

  • 清大腸:用第二、三手指從小兒的食指跟部,順著食指橈側緣推至食指尖。每天共200至300次。
  • 順時針摩腹:以小兒肚臍為中心,用手掌面在其腹部體表順時針打圈按摩約2至3分鐘,每天1至2次。

如有任何疑問,請向中醫師查詢。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eg"}}{{/hket:inline-image}}

撰文:鄧朗晴醫師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 (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