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人菌/甲型鏈球菌/爆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日本食人菌染病人數仍持續增加,近日疫情感染人數已突破1,100人、創歷年新高。截至今年3月,9個月內已有5位孕婦受感染身亡。有日本學者指,食人菌於新冠疫情期間無聲無息,惟疫情後因一原因令感染速度加劇,當中大部分患者感染1種食人菌,其感染途徑近半數與傷口感染相關,呼籲大眾應維持3大衛生習慣,預防疾病蔓延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丨父外遇離家 母任清潔工湊大 文頌男化療無效 5年剩6成存活率生病停工對媽媽感愧疚
綜合日媒及《NHK》報道指出,隨著日本新冠病毒感染警報降級後,日本食人菌疫情卻越演越烈,其中逾千名感染者中,有650名病人感染一種名為「爆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的食人菌,由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間已奪去5名孕婦性命。
「食人菌」病例急增 推測與一原因相關
日本婦產科協會死亡病例審查委員會成員、聖瑪麗安娜大學醫學院教授長谷川淳早前對「爆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病例進行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出現前,這種病的死亡個案每年大約1至5人,但2020年至2023年6月實行新冠病毒預防措施時,卻沒有再出現死亡報告,直到新冠病毒防疫措施放寬後,至今年3月便有5名孕婦身亡。
長谷川教授分析感染途徑,發現逾7成孕婦經由「上呼吸道」感染,推測新冠病毒期間的防疫措施,例如戴口罩、消毒及洗手等,令死亡人數大幅減少,因此在感染控制措施放寬後死亡病例又開始上升。
4大預防「食人菌」感染措施
東京都立小兒綜合醫療中心參考統計數據,強調自去年秋天以來,相關病例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惟2020年新冠疫情3年期間卻未有「侵入性鏈球菌」感染求醫患者,因此呼籲大眾應遵循以下4大衛生習慣及預防措施:
近半數人因傷口感染染病
日本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提供的數據指出,當地截至6月23日的報告顯示,今年年初累計食人菌病例數達到 1,101 例,突破過往最多941人紀錄、成為有史以來的最高數字。其中報告中患上「爆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病人已達650人,其中感染途徑有44%為傷口感染,33%為感染途徑不明,9%為飛沫傳染。
據悉,除了孕婦外,自去年夏天以來亦有不少兒童感染食人菌而出現發燒、喉嚨發炎等症狀,不過大部分為喉炎引發的「A型溶血性鏈球菌」 屬於輕症,但如果出現「侵入性A型鏈球菌感染症」的症狀,亦需要視乎情況住院治療。「侵入性A型鏈球菌」雖然相較「爆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症狀輕微,並不會出現休克等急性症狀,但可能引發重度肺炎、關節炎、骨髓炎等病症。
本港至今錄得99宗病例
根據本港衛生防護中心最新傳染數據指出,本港今年首5個月錄得99宗「入性甲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日前於電台節目曾解釋指,「甲型鏈球菌」又稱「化膿性鏈球菌」,具有超過250個品種,且會出現周期性轉變或變異,當中不同品種菌株進入地區後便會開始傳播,令感染個案上升,造成病毒爆發。而新冠疫情前,「甲型鏈球菌」每年個案約為1,500至2,000宗,但於新冠疫情期間因防疫措施影響而顯著下降,惟近期隨著防護措施放寬及社交活動恢復,各種傳染病,包括「甲型鏈球菌」感染案例亦再次上升。
何栢良表示,「甲型鏈球菌」主要透過飛沫或傷口接觸進入體內,多數情況下會引起輕微感染,如皮膚傷口或喉嚨發炎。只有極少數個案可能演變成侵入性感染,誘發肺炎、腦膜炎,病情嚴重時更會引致中毒性休克、壞死性筋膜炎等,當中以長者或患有糖尿病等長期病者風險較高。
遊日期間應做足預院措施
由於近期日本「甲型鏈球菌」感染個案增加,何栢良提醒近期將要前往日本旅遊的市民,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應戴口罩以防飛沫傳播,並注意傷口衞生及消毒,尤其是喉嚨不適或有傷口的人士、老年人及長期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民眾平日亦應對各種傳染病保持警惕,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注意傷口處理等,加強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病菌傳播的可能性,假如出現感染症狀出現時及早就醫,以減少感染風險。
食人菌高危人士
- {{hket:inline-image name="256c1f69-c25f-473b-9125-119096603fc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1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5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4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3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2_1024.png"}}{{/hket:inline-image}}
食人菌常見症狀
- {{hket:inline-image name="256c1f69-c25f-473b-9125-119096603fc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_102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_1024.pn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