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一間醫院往往動輒需要三四年時間,但在新冠疫情期間,香港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由開工到竣工,僅僅只用了4個月,贏得「港版火神山」稱號。
快速的秘訣源自科技進步下的新建築技術。由中國建築等企業推動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還有建築信息模擬BIM等發揮重要作用。
MiC是指將預先製造好的獨立組件,運送至工地裝嵌成建築物,減省現場施工工序,縮短約3成建造時間。
不只是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科技園創新斗室、將軍澳中醫院,以及未來興建的3萬伙簡約公屋,如今全香港已有上百個建築項目使用或計劃使用MiC。
至於BIM則是以三維技術呈現建築模型,匯集成本、財務、建築材料等資訊,施工流程一目了然。以外型獨特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例,其外牆由4千多個不同尺寸的鋁板組成,利用BIM技術輔助後,就可以憑空生成各個鋁板的加工圖紙,減少誤差,提高效率。
這些新建築技術亦有助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文明古國埃及的首都開羅以東,一大片沙漠之中,有一座現代化新城市拔地而起。這裏是埃及斥資450億美元,折合3,500億港元修建的新行政首都。
當中的中央商務區項目,整個工程都是由中國企業承建,其中包括有385米高的「非洲第一高樓」——埃及標誌塔。
在標誌塔的建造過程中,中國企業為埃及帶來新技術和新設備。自主研發的「造樓機」,最快可以5天興建一層樓,更曾經在38小時內,一次性完成18,500立方米混凝土基礎筏板澆築,刷新中東和非洲建築史最快紀錄。
科技進步推動下,建築技術正不斷獲得創新發展,既為建造業智能化轉型提供新動力,更重要是協助優質基建和民生工程加速落成。
由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無綫電視製作的系列短片《科技前沿 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均已在無綫電視黃金時段播出,當中還有詳細介紹了更多新科技、新發展故事。例如,克羅地亞的佩列沙茨大橋為何會是「歐洲版」港珠澳大橋?中國新興的「刷掌」支付有甚麼神奇之處等。
想了解更多內容,可上在 「當代中國」網站 當中的《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及《科技前沿 共建一帶一路》專頁重溫,YouTube頻道 上亦有相應的播放清單。
作者:郭立新
以獨特視角展現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勢和人情事物,帶領讀者全新感受當代中國。www.ourchina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