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管家王|兩兄弟守住60年老餅店 90歲媽媽每日返舖幫手

發佈時間: 2023/09/24

「『兄弟』兩個字最初不在招牌上面,後來搬到這裡爸爸才加上去,意思就是想我們兩兄弟合力經營。」青衣老餅店「大歡喜餅家」開業60年,第二代負責人70歲的余潤榮和68歲的余潤宗,自小學畢業後就到舖頭跟爸爸學做餅。雖然弟弟已於90年代移民,但仍在每年中秋節回來幫哥哥做月餅,達成爸爸希望兩兄弟攜手繼承家業的心願。

{{hket:ul-video id="9214"}}{{/hket:ul-video}}

余爸爸年少時在中山學做餅,移居香港後於60年代在青衣碼頭附近開唐餅店,十多年後因應政府發展青衣,舖位就搬到現址的涌美老屋村,前前後後餅店已經開業約60年。

13歲跟爸爸學做餅

余家一共有十個兄弟姊妹,但跟隨爸爸學做餅的只有八哥余潤榮和十弟余潤宗。榮哥解釋,當年較年長的哥哥姐姐都已經有份穩定工作,他不忍父母辛苦支撐餅店,故11、12歲時已經到餅店幫忙,小學畢業後又沒有升學機會,13歲便正式跟爸爸學做餅,其後十弟小學畢業也跟隨他加入。

榮哥指,他們初時只是「幫頭幫尾」,例如搬麵粉、搬器具等,並且從旁觀察「邊睇邊學」,直至20歲左右終獲爸爸認可「學滿師」,可獨當一面。當時正值青春年華,但他幾乎每日都要在舖內工作,曾羨慕過其他朋友和街坊可以到處遊玩,又曾經想過離開餅店到外面闖蕩見識,但一想到爸爸年紀漸長難以應付日常工作,還是選擇留在餅店承繼家業。

{{hket:inline-image name="J1-2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J1-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4.jpeg"}}{{/hket:inline-image}}

弟弟移民後每年回港做月餅

1995年,余爸爸離世,兩兄弟正式接手餅店生意,不過與此同時十弟潤宗為了子女成長環境,翌年舉家移民美國,只剩下榮哥獨自經營。榮哥表示,弟弟的移民簽證其實早已成功批核,但因放不下舖頭而不斷延期,但最終也要離開。他坦言體諒弟弟的決定,「當時弟弟都有掙扎,始終都是為了家庭和子女。」

他笑言弟弟年少時比較懶散,但隨著年紀漸長便定性,多年來為餅店盡心盡力,而且其為人忠誠,總是專心做好每個囑咐,在弟弟離開後難免想念對方,尤其在新年、中秋等一家團聚的日子更倍加思念。至於弟弟身在地球另一端,同樣掂掛著家人和餅店,當坐滿「移民監」便不時回港到餅店幫忙,近年每逢中秋節都回來幫忙做月餅,減輕哥哥負擔。

榮哥表示,兩兄弟從小合作充滿默契,雖然偶有意見不合,但始終都是一家人,待消氣後便不再放在心上。舖頭招牌上「大歡喜」三個醒目的紅色大字上方,還有「兄弟」二字,榮哥指這暗藏了爸爸對他們的期望,

「爸爸在招牌加上『兄弟』兩個字,就是想我們兩兄弟繼續經營,我覺得我們都做到他的期望,雖然弟弟移民了,但不時都回來幫忙,兩兄弟繼續合作。」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9.jpg"}}{{/hket:inline-image}}

90歲媽媽每日落舖工作

中秋節是餅店全年最忙的時候,每逢中秋前夕,兩人每朝6時多就到餅店搓月餅皮、準備餡料等,12時午飯小休一會又繼續工作,6時才收工。中秋前半個月就更忙碌,幾乎全日開工直至晚上12時,日做近20小時。除了兩兄弟拍檔之外,已年屆90歲的余媽媽每朝一大清早便會落舖幫忙,可謂老而彌堅,她解釋:

「自己有精神,做得到就做。每個街坊都說:『你幾十歲還不退休』,我做到就做,閒在家好悶,我習慣工作。」

{{hket:inline-image name="J1-1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J1-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J1-6.JPG"}}{{/hket:inline-image}}

餅店多年來堅持只做傳統月餅,榮哥指若要選出最能代表舖頭的月餅,必定是爸爸獨創的鴨膶月餅,「鴨膶月餅是我爸爸發明的,每年都銷量最好。70年代的月餅款式大多是豆沙、蓮蓉,沒有新款式,爸爸就嘗試用鮮鴨膶做月餅,效果不錯。」不過鮮鴨膶不能久放,而乾鴨膶口感又較差,於是榮哥便嘗試用鴨膶腸做餅,經改良後獲不少食客賞識。

榮哥形容爸爸生前工作嚴謹,倘若不滿意兩兄弟的成品,就會要求他們重新再做,兩兄弟因此習得爸爸對品質的堅持,「現在好多月餅都是機器做,但我們都堅持人手做,以及要控制好品質,顧客食過後都覺得比其他的好吃,自己也感到有點自豪。」榮哥指出,他們以往主要做街坊生意,但近20年附近屋邨人口老化,居民的消費力減弱,生意亦不及以前,慶幸仍然有客人欣賞其出品,甚至有區外市民慕名前來,工作再辛苦也感到安慰。

盡力守住家業

兩兄弟守住餅店近半世紀,他認為餅店不單止是一門生意,同時也代表了傳統和凝聚了一家人,「每逢節日,媽媽都叫齊所有兄弟姊妹回家吃飯,大家聚首一堂。」不過傳統餅店始終難抵時代洪流,他們的下一代都無意接手,「我現在都未找到一個人做徒弟,可以教他做餅,這一行始終辛苦,好多年輕人捱不住,的確可惜。」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J1-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J1-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J1-25.JPG"}}{{/hket:inline-image}}

他自言年紀不輕,長年工作又令身體多處都出現毛病,曾患過肩周炎、長骨刺、坐骨神經痛等,有次甚至痛得無法走動,而弟弟也面對膝頭退化問題,將來需要做手術,但兩兄弟仍然想盡力守住家業,

「如果身體許可都會繼續做,不知道還能做多少年,做到自己捱不住都無辦法,不想辜負爸爸的心血。」

撰文:黎穎芯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