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後腦膜炎個案增 專家及學會籲積極預防

發佈時間: 2023/09/18

新冠疫情時期絕跡於本港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於本年至截至8月,已錄得5宗個案,專家及學會提醒,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個後果可以非常嚴重,患者甚或於一日內死亡,建議市民應嚴防感染,高危感染群組如兒童及青少年更應考慮接種疫苗。

香港兒科醫學會主席、兒科專科馮寶姿醫生表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症狀包括發高燒、疲倦及嗜睡、畏光、嘔吐或手腳冰冷等;年幼患者更會出現拒絕進食、尖聲大哭、頭頂囟門凸出情況。由於症狀與感冒相似,有機會令患者混淆病況,導致延誤就診,造成病情惡化。馮醫生提醒,市民可以加倍注意除以上症狀外,還出現紅疹。

玻璃杯測試紅疹是否由腦膜炎所致
「若有發現,不妨透過玻璃杯測試作初步判斷紅疹是否由腦膜炎引起,將玻璃杯輕壓於紅疹表面,並在皮膚上滾動,如壓過紅疹時,紅疹顏色未有減淡,就有機會是腦膜炎的徵狀,應盡速求醫。」馮醫生解釋,約90%因入侵性腦膜炎球菌感染而死亡的兒童和青少年,是在確診後的24小時內死亡,20%的康復者會出現後遺症,包括神經系統受損、聽覺受損、視力受損、慢性疼痛、皮膚出現疤痕甚至需要植皮,甚至面臨截肢風險,後果不容輕視。 

{{hket:inline-image name="1.JPG"}}{{/hket:inline-image}}

關日華醫生正示範如何透過「玻璃杯測試」初步判斷皮膚紅疹是否由腦膜炎引起。

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會長、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偉雄醫生指,目前世界各地主要流行的腦膜炎雙球菌共有六種血清型,包括A、B、C、W、X及Y型,其中以血清B型佔最多,達50%,包括香港。馮醫生補充,自A、C、W、Y結合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於2005年面世後,B型腦膜炎雙球菌在近十年成為最大感染群組,同時亦是最「惡」的血清型——B型腦膜炎雙球菌引致的死亡個案,高達64%,較其他血清型如W及Y型高出近50%。

疫後腦膜炎個案升 血清B型最普遍亦最「惡」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關日華醫生特別提到,新冠疫情亦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帶來影響,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期間,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接種率及覆蓋率均錄得明顯跌幅;而社交距離措施的取消亦使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在世界各地大幅反彈,包括英國、法國及澳洲。

「本港情況不容小覷,2022年本港並無錄得任何入侵性腦膜炎個案,惟本年已有5宗新增個案,而且部份個案並無外遊記錄,值得提高警覺。」關醫生提醒。

學會建議接種疫苗預防感染
為降低入侵性腦膜炎的傳播風險,陳醫生建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應要經常保持雙手清潔、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等良好生活習慣。市民更需要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尤其嬰幼兒。及早接種對應疫苗能預防感染,以及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尤其是有效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

陳醫生表示,目前英國、澳洲、美國等國家已將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納入接種建議,以保障市民健康。學會建議政府參考其他國家做法,為市民,尤其是高風險人士制訂清晰的疫苗接種指引,包括針對最普遍的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作出對應的疫苗接種建議。同時,陳醫生亦建議政府考慮重新公佈本港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個案的血清型予公眾參考及提防,讓市民能更充分預備腦膜炎雙球菌的潛在威脅,達致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