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發佈時間: 2023/09/08

新技術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每年9月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月,認知障礙症個案中有6至7成由阿茲海默症引起。在香港,約十分之一的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常見的發病年齡為70歲以上。隨着人口老化、大眾對疾病認知增加和診斷技術進步,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腦部積聚乙型澱粉樣蛋白、神經纖維纏結等異常物質,並形成斑塊,因而引致神經細胞功能失調、腦細胞萎縮,此症主要影響腦部海馬體。

若有遺傳病史或罕見遺傳基因的人士,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較高。此症亦與不良生活習慣及慢性疾病有關聯性,例如吸煙、睡眠或運動量不足、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

現時醫學界對於受損的腦部神經細胞未有逆轉良方,患者的認知功能或會隨病情而逐步退化。阿茲海默症分為多個階段,早期患者普遍無病徵,一般需靠臨床檢查才能發現;中期會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典型病徵為短期記憶力變差,但患者通常仍可進行日常活動;晚期患者的認知功能,例如計算能力、人物辨認、視覺空間判斷等都會受影響,甚至會失去自理及言語表達能力,最終或需長期臥床。

若醫生懷疑病人患有阿茲海默症,除了臨床檢查之外,亦會安排認知能力評估的問卷測驗,以更全面判斷病況。此外,隨着醫療發展,現時有不少新技術可協助及早發現阿茲海默症,例如透過驗血檢測特定的生物標記物或基因、磁力共振掃描可檢查海馬體萎縮的程度,而利用同位素PiB配合正電子掃描,可了解乙型澱粉樣蛋白的積聚情況。

阿茲海默症暫未能根治,傳統方法是透過跨專科團隊合作,利用藥物減緩認知退化速度,並按患者情況安排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介入。近年最新研發的單株抗體藥物,可清除腦部中的不正常蛋白,為治療阿茲海默症帶來新曙光,現時本港可透過「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申請使用該藥。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及早管理和控制慢性疾病,均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撰文: 楊思偉醫生 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
欄名: 醫語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