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腫瘤之中,「神經內分泌瘤」似乎較少聽到。外科專科醫生吳家健接受《晴報》訪問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並非以發病部位命名的癌症,佔所有癌症不足2%,大部分成因不明,「但市民無需太害怕,只要小心留意疑似的症狀,大部分神經內分泌瘤是可以根治的。」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媽媽谷」訊息多難消化易增壓力 醫生分享2招減低焦慮
{{hket:ul-video id="9060"}}{{/hket:ul-video}}
約7成於消化道產生
吳家健醫生表示,「神經內分泌細胞」遍佈身體各處,所以神經內分泌瘤也可以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出現,「不過當中大約有7成在消化道產生,包括直腸、胰臟等,另外大約2成半通常在肺部發生。」
消化道的神經內分泌瘤,早期時可以沒有症狀。有不少是在做腸胃內窺鏡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若一直沒有發現,當腫瘤發展到一定大小,便可能會引起其他症狀例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另外,當腫瘤開始擴散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肝臟的時候,可能會引致患者疼痛、消瘦。」吳醫生說。
此外,若腫瘤令身體分泌出一些不正常的荷爾蒙,也有機會引致嚴重的肚瀉,或身體皮膚經常泛紅、氣喘、或心悸等症狀。
若懷疑有消化道的神經內分泌瘤,建議盡早做腸胃內窺鏡檢查,「若從內窺鏡發現有疑似神經內分泌瘤,醫生會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另外,為了知道腫瘤的大小,以及是否已擴散,病人可能需要接受特別的正電子掃描或核子掃描。」
拆解高低風險治療方法
吳醫生表示,上述檢查亦可確定神經內分泌瘤是屬於「低風險」還是「高風險」,視乎腫瘤大小和細胞活躍程度。兩者的治療方法大大不同: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3.jpeg"}}{{/hket:inline-image}}
1. 低風險神經內分泌瘤:
主要以手術將整個腫瘤切除,有機會根治,極少機會復發。
2. 高風險神經內分泌瘤:
例如腫瘤的細胞較活躍、腫瘤的體積比較大,甚至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便需要跨科的醫生合作,一般包括外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腫瘤科醫生會利用化療藥、標靶藥等進行治療。當接受相應療程之後,會再進行掃描檢查,看看腫瘤是否已縮小,若能縮小至可以手術切除的程度,亦有機會達到根治的效果。」吳醫生說。
他補充表示,高風險的神經內分泌瘤即使能以手術切除,仍會有復發的危機,為了減低復發風險,病人需定期複診以監察神經內分泌瘤有沒有復發跡象,所需檢查包括驗血檢查癌症指數、接受影像學檢查看看腫瘤有沒有在局部地方重新出現等,期望萬一復發也可盡早發現和處理。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
-
甲類鏈球菌|47歲男扭傷求診中醫針炙染「食肉菌」截肢 衞生署:疑中醫未遵感染控制程序 |
|
-
PSA篩查助偵測早期前列腺癌 晚期個案應把握一線治療時機 |
|
-
-
遊日注意︱女子獨遊日本住連鎖酒店聞異味查看床底驚「四目相對」 爬出陌生男網揭真實身份 |
|
-
新冠疫情︱本港新冠陽性率創近半年新高4星期内錄10死 衞生署:未來數周續攀升 |
|
-
保單逆按自製長糧 | 充裕退休儲備 + 保障家人GET!(附個案說明) |
|
-
-
-
胸悶、頭脹、手腳麻痺?黃祥興不靠藥物 1個月拆走血管炸彈 重拾醒神健康 |
|
-
私密處痕癢、灼痛、異味來襲 Grace教路:每日1粒解決「私密」問題 |
|
-
-
唔止面黃 生痘痘 長期攰都可能肝損傷 黃祥興逆轉肝機能 慶幸及早護肝 |
|
-
您也可能喜歡...
-
甲類鏈球菌|47歲男扭傷求診中醫針炙染「食肉菌」截肢 衞生署:疑中醫未遵感染控制程序
|
-
PSA篩查助偵測早期前列腺癌 晚期個案應把握一線治療時機
|
-
遊日注意︱女子獨遊日本住連鎖酒店聞異味查看床底驚「四目相對」 爬出陌生男網揭真實身份
|
-
新冠疫情︱本港新冠陽性率創近半年新高4星期内錄10死 衞生署:未來數周續攀升
|
-
飲食陷阱|26歲女打邊爐後喉嚨痛 求診僅10分鐘不治 醫生揭致命原因
|
-
常跑步也患退化性膝關節炎 1類人風險更高7倍 新型注射療法助減痛
|
-
高齡懷孕丨67歲老婦自然受孕與69歲夫力排眾議奇蹟誕女 遭逢巨劫 5年後近況曝光
|
晴報醫療室|身體泛紅、氣喘恐患癌? 神經內分泌瘤可佈全身 醫生提醒2部位最高危 - 晴報 - 健康 - 腫瘤及癌症 - D230907
晴報醫療室|身體泛紅、氣喘恐患癌? 神經內分泌瘤可佈全身 醫生提醒2部位最高危 - 晴報 - 健康 - 腫瘤及癌症
在各種腫瘤之中,「神經內分泌瘤」似乎較少聽到。外科專科醫生吳家健接受《晴報》訪問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並非以發病部位命名的癌症,佔所有癌症不足2%,大部分成因不明,「但市民無需太害怕,只要小心留意疑
https%3A%2F%2Fskypost.hk%2Farticle%2F3607102%2F%E6%99%B4%E5%A0%B1%E9%86%AB%E7%99%82%E5%AE%A4%EF%BD%9C%E8%BA%AB%E9%AB%94%E6%B3%9B%E7%B4%85%E3%80%81%E6%B0%A3%E5%96%98%E6%81%90%E6%82%A3%E7%99%8C%EF%BC%9F%E3%80%80%E7%A5%9E%E7%B6%93%E5%85%A7%E5%88%86%E6%B3%8C%E7%98%A4%E5%8F%AF%E4%BD%88%E5%85%A8%E8%BA%AB%E3%80%80%E9%86%AB%E7%94%9F%E6%8F%90%E9%86%922%E9%83%A8%E4%BD%8D%E6%9C%80%E9%AB%98%E5%8D%B1%20
https://skypost.hk/article/3607102/晴報醫療室-身體泛紅-氣喘恐患癌-神經內分泌瘤可佈全身-醫生提醒2部位最高危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605000/3607102/000_1024.jpe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605000/3607102/
健康
腫瘤及癌症
514
3607102
514
514003003
健康 腫瘤及癌症
健康問題,化療,手術,治療,癌症
健康醫療,健康問題,實體詞,中西療法,化療,健康醫療,治療,手術,健康醫療,治療,健康醫療,健康問題,癌症
健康,晴報醫療室
神經 內分泌瘤 腫瘤 醫生 身體 晴報 消化道 部位 風險 細胞 大小 症狀 癌症 吳家健 病人 高風險 手術 窺鏡 外科 程度 內窺鏡 地方 氣喘 方法 上述 跡象 體積 腸胃 自家 節目
2023-09-07
晴報醫療室-身體泛紅-氣喘恐患癌-神經內分泌瘤可佈全身-醫生提醒2部位最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