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失智長者不容易,Facebook專頁「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HKGS」以病人教育出發,近日分享一個照顧者故事,一名兒子帶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母親複診,他一直以來盡力照顧欠缺自理能力的母親,母親卻已把他遺忘,不斷咒罵及把他趕出家門,使他心力交瘁淚訴:「恨不得她出街畀車撞......」
同場加映:
管家王|梳化皮面變舊、千年污漬有得救 專家拆解真皮仿皮優劣 教除污3招
【當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比患者更需要複診】
小兒子說:「我真的恨不得她出街畀車撞......」
這是一個病人兒子的真實對白。
記憶診所,是一個專為複雜的認知障礙症病人而設的診所。一般半日的門診,最多只能看4至5位病人,每位病人需時長達半小時,這對於公立醫院來說,是很奢侈的服務,但往往要花時間並非因爲斷症困難,而是要處理伴隨病症而來的各種照顧問題以及照顧者的壓力,就像這天遇上的這對母子。
一名健碩的兒子帶著健步如飛的中年母親走進房間,若不是複診,她在街上根本不會被察覺是一位患者。
甫坐下,我慣性地問:「王女士,今天你跟誰來複診?」弄清楚關係之餘,亦是想測試一下患者能否還認得家人。
她毫不猶豫地回答:「他是我的大兒子。」然而坐在她背後的兒子馬上看著我,搖搖頭,示意自己並不是大兒子。
這是一個訊號,代表她以下的答覆都未必準確。接下來的多個問題,她都很暢快地回答。
「你近來記憶有變差嗎?」「是有一點點無記性,但跟以前差不多。」
「自己如廁、洗澡有困難嗎?」「沒有呀!只是有時候趕不及去洗手間要在垃圾桶解決。」
「你有準時食藥嗎?」「當然有呀!記得時就馬上食!」
她一邊回答,小兒子一邊不停搖頭,母親的每個答覆,都不是反映事實。見狀我便邀請王女士先到外面等候,我想跟小兒子個别談談。
母親一離開,兒子便説:「醫生,我真係舉白旗喇!我真係搞佢唔掂喇......」
原來小兒子以前一直與母親同住,直至她的認知障礙症病發,他見證著母親的記憶力不斷衰退,而她本來固執逞強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嚴重。隨之而來的生活磨擦不斷增加,她甚至怪責兒子偷走了她自己丟掉了的東西。無論生活遇上任何困難,她都慣性否認亦拒絕兒子幫忙。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的她,又開始於垃圾桶大、小便,這其實因爲她已忘記哪裡是洗手間,而不是她所説的忍不住。
到後來,她甚至認錯小兒子為大兒子,不斷在他面前數算小兒子(他本人)的不是,到最後甚至親手把他趕出家門,說出「當我從來無生過你」、「我死咗你都唔使嚟拜山喇」等令人心傷的話。即使知道母親難以自理,但小兒子只好無奈搬走。他理性上知道母親乃因病而產生這種種行為問題,但情感上卻不斷大受打擊。
「她不知道自己口中鬧得最厲害的兒子,其實就是每次陪她來複診的那個人」。而母親錯認的大兒子,其實早因照顧母親而得了情緒病,自己也要到精神科複診,沒有能力為弟弟分擔很多照顧責任。小兒子因此成了母親唯一的照顧者,也成為了母親最討厭的人。
說著説著,小兒子也流下男兒淚。
「我試過不同方法遙距照顧她,例如在家安裝鏡頭,提示母親食藥,但每次檢查都發現很多藥剩下來;又曾經安排送飯服務,但她連有人送飯都忘記了,多次要送飯人員摸門釘;我亦安裝過『平安鐘』,但母親認為自己用不著,自己終止了服務」。
小兒子也嘗試過很多醫生建議的照顧技巧和方法,但對於這些體魄正常,又不認知自己患病的患者來説,卻根本用不著,更不用説送她去老人院,她一早拒絕了。哪有人可以在她「行得走得」的情況下送她去老人院?這只會引發更多問題。
老實説,這類病人是最難處理又危險的其中一種,記性不好,但沒有自知(insight),有時候醫生、社工都束手無策。
「我明白你很辛苦,你一定很難做」。面對這種情況,醫生也只可盡量聆聽。此外,我也介紹了一些專為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而設的服務,例如「智友醫社同行計劃」(Dementia Community Support Scheme)舉辦的活動,希望可紓緩他的壓力。
至於他的母親,這種情況恐怕會多維持一段時間,直至一些事情令她意識到真的再無法自理,便可較容易說服她入住院舍。至於是甚麽事?我們也不曉得。
「唉,我真的恨不得她出街畀車撞......」這句乍聽又狠毒又沒有人性,但每個字說出來其實都在心痛。
有些時候,照顧者可能比病患者更需要複診和支援,真的辛苦了!
認知障礙症8大病徵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
- {{hket:inline-image name="1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6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7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9_600_600_600.jpg"}}{{/hket:inline-image}}
照顧長期病患者處理壓力12招
據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所示,部分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家人長期照顧。若家中的護老者過度投入照顧者的角色,因而忽視自身的需要,可引致精神和身體上承受很大的壓力。護老者如未能適當地處理這些壓力,可能導致「耗盡」(burnout)這一種精神狀態,例如出現身體疲累、易病、思想負面、態度消極、情緒沮喪及容易發脾氣等。
↓ 點 擊 圖 片 放 大 ↓
- {{hket:inline-image name="2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erh.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32r.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we.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8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9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0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1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2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3_60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fe.jpg"}}{{/hket:inline-image}}
內容獲「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HKGS」授權轉載。故事屬真實個案,當中人物名字、身分、部分病況及情景均為虛構,以保障當事人私隱。
認知障礙症|90歲婆婆患肺癌,難照顧坐輪椅失智老伴,忍痛送往老人院感內疚,詳情即睇:【下一頁】
家庭悲劇|9旬婆婆認知障礙兼中風,入院疑遭兒子虐待,社工跟進揭心酸背後|附認知障礙症8大病徵,詳情即睇:【下一頁】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