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採礦破壞難評估

發佈時間: 2023/07/21

海底採礦破壞難評估

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多國陸續定出淘汰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大,製造電動車電池的金屬,包括鋰、鎳等需求大增。預計到2030年,鋰的需求量會比2020年的31萬多公噸增加6倍,鎳的需求量估計到2040年亦將達630萬公噸。因此,海洋成為採礦公司下一個發掘金屬原材料的目標。地點之一是克利珀頓破裂帶(Clarion-Clipperton Zone)的深海平原。

克利珀頓破裂帶位於夏威夷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之間的太平洋海底,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相信蘊藏豐富的銅、鎳、鈷、鐵、錳等金屬。根據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報道,單是鎳就相當於陸地總蘊藏量,即約7,600萬公噸;鈷相信亦不會少過700萬公噸的陸地總蘊藏量。由於深海採礦成本比陸上低,缺乏礦產資源的國家都希望分一杯羹。但是,法國、德國、智利、瓦努阿圖等15個國家明確要求中止海底開採活動;而加拿大、澳洲、比利時、巴西等國家,就認為應先訂立嚴格規則。

今年5月,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發表報告,指在該帶發現5,500多種物種,當中超過9成是新物種,認為這裏具有「重要的未知生物多樣性」。不少非政府機構憂慮,缺少明確規範,海底採礦作業可能帶來難以評估的損害,所以希望叫停;有科學家更警告,批准商業海底採礦就等如造成海洋末日。

目前已有採礦公司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申請在該帶採礦,而管理局正召開會議,討論制訂海底採礦規則。(本欄逢周五刊登)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