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晴報醫療室|大腸癌成第2號癌症殺手 拆解不同期數手術種類 醫生:3類人宜及早檢查

發佈時間: 2023/07/28

大腸癌在很多已發展國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在香港,大腸癌新症的數目由2009的4,335宗,不斷飆升至2018年高峰的5,634宗,一度幾年超過肺癌成為十大癌症之首。有見及此,近年政府大力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最新2020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輕微回落至5,087宗,仍是本港的第2號癌症殺手。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氣管舒張劑 紓緩慢阻肺病徵狀 用對方法 有效減低急性發作

{{hket:ul-video id="8745"}}{{/hket:ul-video}}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接受《晴報》訪問指,本港超過一半大腸癌患者於第1、2或3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出現全身性擴散,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和清除淋巴結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案。」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1.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2.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3.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4.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5.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76.jpeg"}}{{/hket:inline-image}}

對於不同期數的腸癌,王喬峯醫生表示其實亦有各自相應的手術讓病人接受治療,當中包括:

1. 部分原位或極早期的腸癌病人經細心評估後,醫生可為病人進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手術(ESD),用內窺鏡把腫瘤從腸壁切除。

2. 部分第2期患者,如果出現高風險因素例如手術切除標本的邊緣與癌細胞相近或淋巴結採樣數量不足;顯微鏡下呈現細胞低分化腺癌;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害;患者求醫時已出現腸塞或腫瘤破裂等,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和清除淋巴結,並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

3. 已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第3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5年復發率可達3成,一般仍建議手術切除,之後盡早接受輔助化療,減低復發機會。

4. 如發現腫瘤時已經出現全身性擴散,即第4期,外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會進行聯合會診。一般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例如以混合式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等。部分只出現肝轉移的腸癌病人對藥物治療效果理想,最後更能一併接受腸癌和肝轉移的治療手術,提升生存機會。

5. 其他手術方案還包括:對於中低位直腸癌的患者,如果磁力共振檢查發現有侵犯到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會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腫瘤科藥物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讓根治手術更有把握,而腫瘤體積縮小亦意味手術後,病人有更大機會能保留肛門。

王喬峯醫生強調,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

「大腸癌當中超過95%屬於腺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從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期間經歷多次基因突變,而在這期間進行大腸鏡檢查能有效偵測和切除瘜肉,預防腸癌形成。有時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較大的瘜肉,外科醫生亦可即時進行內視鏡黏膜切除手術,把大瘜肉整顆切除,再根據瘜肉數量、大小和病理分析,為病人制訂複查腸鏡的時間表。」

他提醒,有以下風險因素人士,應盡早接受專科醫生評估,安排適當檢查,防患於未然:

  • 家族有大腸癌病史
  • 自己過往曾經接受腸鏡發現管狀/腺性瘜肉
  • 已經出現腸道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等)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