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晚期子宮內膜癌基因檢測不可缺 「基因修復缺失」 帶來免疫治療新選擇

發佈時間: 2023/07/10

提起婦科癌症,不少人會先想到子宮頸癌及卵巢癌,卻忽略不少女士患上的子宮內膜癌,其發病率在本港女性癌症中排行第四。過去,其治療無甚突破,但隨著醫學界破解了不少致癌基因,「基因檢測」已經成為癌症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子宮內膜癌亦不例外,尤其是晚期個案,有助醫生為患者安排適切而有效的治療方案,如免疫治療,務求穩定控制病情,延長存活期。

停經後婦女最常見  年輕女士勿輕視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天怡醫生表示,子宮內膜癌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7歲,常見於停經後的婦女,故常見症狀為停經後陰道異常出血、腹痛等。不過,年輕女性同樣可患病,若發現經期之間有不正常出血、經期時血量突然增多等,亦需提高警覺,及早求醫。

醫生除了透過初步陰道檢查評估有否異常,亦會安排盆腔或陰道超聲波檢查作進一步確定,尤其後者可助醫生更清楚檢查子宮內膜有否異常增厚或不尋常腫瘤增生。「如有懷疑,就需抽取組織作化驗,以確定是否患癌;其後再視乎情況安排不同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檢查確定期數。」張醫生解釋。

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四期,張醫生指,首三期治療目標均為根治病情,故大多安排手術盡量清除癌細胞,再視乎期數及腫瘤的惡性程度高低評估患者的復發風險,決定術後的治療安排,包括體內放射治療、體外放射治療及/或化療,盡可能降低復發機會。

一旦復發,或確診四期的患者,治療目標就以最有效的腫瘤控制為要。「傳統治療選擇包括化療及荷爾蒙治療,若腫瘤惡性程度高,多會安排化療;若患者的腫瘤屬雌激素受體陽性(ER+)、腫瘤惡性程度低,就可考慮荷爾蒙治療,尤其是年長患者。」張醫生解釋。

晚期患者檢測基因  評估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可能性
除此以外,近年醫學界亦會為晚期患者安排基因檢測,以考慮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的可能性。「約有25至30%晚期患者的腫瘤屬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或MMR基因缺失(dMMR)——與DNA修復功能缺失有關的免疫指標。此類患者對抗PD-1或抗PD-L1的免疫治療效果尤其理想,有80歲婆婆在完成四次療程後,腫瘤活躍程度消失,反應良好。國際大型研究亦指逾半患者用藥後能穩定病情及延長存活期,故國際治療指引亦建議納入免疫治療作此類患者的單一治療。」張醫生說。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大多溫和、容易控制,較化療易接受;患者一般需要每三星期接受一次靜脈注射,但也有越來越多免疫治療可延長至每六星期一次用藥。不同患者適用的治療各有不同,醫生會按患者病情、治療效果及副作用作出適切安排,如有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MSI-H之外,少部份患者腫瘤亦可見HER2基因突變,「針對此類患者,就可考慮抗HER2標靶藥、mTOR抑制劑、TKI抑制劑等,甚至可與免疫治療混合使用,以提升療效。」張醫生坦言現時治療選擇多,與基因檢測關係密切,因此鼓勵早期患者亦可接受檢測,即使日後不幸復發,也有助盡早決定治療方向。

{{hket:inline-image name="Amy.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