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乳癌荷爾蒙治療 合併新型標靶藥物 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

發佈時間: 2023/06/23

早期乳癌可透過腫瘤切除手術達至根治,惟部份個案可能因癌細胞潛伏於隱藏處,仍有一定復發風險。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個案為例,儘管復發機會相對較其他乳癌類型低,惟高風險患者術後亦要接受輔助治療,除傳統荷爾蒙療法,現時更可合併使用「細胞周期抑制劑」,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乳癌新症達到4,956宗,平均每14位女性就有一名患者,其發病率在過去10年呈上升趨勢。此外,同年的乳癌死亡個案有791宗,是肺癌及大腸癌之後,第3大女性癌症殺手。

切除腫瘤 不代表癌細胞消失
猶幸,近年本港女性愈加關注乳房健康,令乳癌能在相對早期被發現。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慧敏醫生引述研究指,本港及亞洲地區約60%乳癌個案屬第1期,即腫瘤細於2厘米、沒有淋巴結擴散/僅有淋巴結微轉移,透過腫瘤切除手術或輔助治療,有望控制病情,5年存活率可達到100%。

不過,即使能在早期階段清除癌細胞,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總會有「漏網之魚」。李醫生說,有些癌細胞可能潛伏在體內,日後就有機會死灰復燃,去到這個階段,癌細胞可能轉移到肺、骨及肝臟等器官,如果希望杜絕癌細胞,就應該在術後繼續接受治療,將它們「趕盡殺絕」。

乳癌患者除了透過期數評估術後治療的必要,乳癌類型、癌細胞分化度、Ki-67細胞增殖因子指數及基因,也有助醫生制訂術後治療策略。李醫生舉例,乳癌可大致分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及三陰性,其中以後兩者傾向容易復發,故此這班乳癌患者術後或要進行標靶治療或者化療等治療。

合併治療 細胞周期抑制劑 
相對而言,佔本港整體乳癌個案大約70%的荷爾蒙受體陽性類型,復發率較低,預後亦會較好。儘管如此,李醫生指當中仍有20%至40%患者可能復發,她們一般屬於風險度較高的病人,例如4粒以上的淋巴結轉移、或有1至3粒淋巴結轉移,不過腫瘤大於5厘米、或腫瘤屬於高分化度,必須透過有效的術後治療,把復發風險降低。

傳統上,這班高風險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術後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惟研究指最多只能降低15%至20%復發。現時,除了這種治療方案,李醫生指可以一併使用名為「細胞周期抑制劑」(CDK4/6抑制劑),療程大約2年,雙管齊下,進一步把復發率降低超過30%,減低癌細胞遠處轉移的機會。

李醫生稱,早期乳癌患者術後亦要定期自我乳檢,每半年至一年接受乳房造影檢查。若病情復發,癌細胞很多時已轉移至肺部、骨骼、肝臟及腦部等器官,屆時治療方向以非根治性為主,患者需要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務求與癌症共存。

李慧敏醫生提醒,治療乳癌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方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主動與醫生討論,並按個人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jpe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