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度升3成 港大活用AI觀察視網膜 助揪出青光眼

發佈時間: 2023/05/30

準確度升3成 港大活用AI觀察視網膜 助揪出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常見的致盲成因,及早介入有助控制病情,惟以往技術易有誤診或漏診。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開創「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光學紋理分析(ROTA)」,借助人工智能,可準確觀察視網膜的神經纖維情況,包括黃斑區有否受損等,準確度可提升3成。團隊將聯同奧比斯,下月起為本港3,000名年滿50歲的公屋居民作免費篩查。

坊間普遍認為,青光眼都是先影響病人周邊視野,中心視力不受影響,導致病人難察覺。惟港大研究發現,72%早期青光眼患者的黃斑,以及負責中央視力的視網膜中央區域已有神經退化,變相扭轉傳統認知。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系主任梁啟信解釋,以往光學掃描技術(OCT)只能粗略分析病人的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再將數據圖表與「正常」標準比較,惟人人神經分布都不一樣,「標準」誤差可能較大,加上視野測試亦依賴醫生的主觀判斷,兩者導致容易誤診和漏診,間接亦得出以上錯覺。

港大開創的ROTA技術則是在OCT基礎之上加入人工智能,借助OCT取得的光學數據,人工智能可運算出病人視網膜,特別是視覺神經軸突的真實情況,讓退化情況無所遁形,甚至可自動評估視神經受損概率,亦可直接推算病人視野。

夥奧比斯免費為3000逾50歲公屋居民驗眼

港大眼科團隊將聯同奧比斯推出「『視』不宜遲」青光眼ROTA篩查計劃,在南區、觀塘及大埔區公屋隨機發信邀請3,000名年過50歲的住戶作免費眼科檢查,包括青光眼風險,料到明年第二季後開展第二階段,屆時可接受全港市民報名。

梁啟信稱,青光眼發病年齡雖未必有提早,但都市人普遍愈來愈重視健康,病人或較早能發現患病,強調只要及早發現,視覺神經未嚴重惡化,即可透過治療控制情況,避免患者進一步失去視力。他續稱,早年有文獻顯示,50歲以上患青光眼風險為4%,但相信數字受檢測技術限制而低估,按早前在南區推行先導計劃發現有近10%人有神經缺損,期望藉今次篩查,更準確推算全港情況。

記者︰李卓謙

美術:顏玉玲

準確度升3成 港大活用AI觀察視網膜 助揪出青光眼

梁啟信(冼偉倫攝)

欄名: Healthy Life